
口脂的一种。 唐 白居易 《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口蜡"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方言色彩的词汇,主要作为"口香糖"的别称使用。其释义及语言学特征如下:
指一种专供放入口中咀嚼的胶基糖果,通常具有清洁口腔、清新口气或提神醒脑的功能。其物理特性柔软可塑,耐咀嚼,与"蜡"的柔韧特性存在一定联想,故称"口蜡"。
语素分析
溯源参考:《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收录该词为北方方言词汇,释义与"口香糖"等同。
历史演变
早期民间将树脂类咀嚼物(如松香)称为"口蜡",后随现代口香糖普及,词义转移至工业化生产的胶基糖果。20世纪中叶该词在华北、东北地区方言中高频出现。
方言属性
属北方官话区特征词汇,尤见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口语。例:"嚼块口蜡醒醒神"(河北石家庄方言实录,《方言》期刊2008年第3期)。
现代使用
因普通话推广,"口香糖"成为主流称谓,"口蜡"多用于年长者口语或地方文学创作。部分中药品牌将草本口香糖命名为"草本口蜡",强化传统意象(如北京同仁堂相关产品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口蜡",但第753页"蜡"字条注明:"引申指具可塑性的胶状物",为该词构成提供理据支撑。
《汉语方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
明确标注为"晋语-冀鲁官话交叉方言词",释义:"替代刷牙清洁口腔的咀嚼物"。
需区别于古代药用"口蜡"(蜂蜡含药制剂)。现代方言词已脱离医药范畴,特指休闲食品。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九提及"合药口蜡"为外敷药剂,与当代方言无衍生关系。
示例应用
长途驾驶时,他习惯嚼两片口蜡防止困倦——这种源于市井的提神方式,如今被科学证实能刺激唾液分泌,短暂提升警觉度(《中国食品科学》2021年12期研究)。
“口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口蜡指口脂的一种,属于古代护肤或装饰用品,主要用于唇部保养或妆容修饰。唐代文献中多次提及,如白居易《腊日谢恩赐口蜡状》记载皇帝赏赐“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在唐代,口蜡常作为宫廷赏赐之物,与“红雪澡豆”(类似清洁护肤品)并列,说明其具有实用价值,可能用于冬季防唇裂或礼仪场合的妆容。
类似今天的润唇膏或口红,但成分可能更天然,如蜂蜡、植物油脂等。
部分网页提到“口蜡形容说话结巴”,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高信度来源,可能是现代误传。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化妆品或白居易相关记载,可参考《全唐文》等古籍或历史研究资料。
爱财舍命案省白镣百折备办悖乱不可言状不知人彩旒憯急参省常君羼和车舱除开处疗春醁亶亶调羽滴里耷拉碓颡歌诵光学钱观美观占刽子手寒禁狠巴巴黄金镊哗世动俗花绶豁辟降号骄邪鸡烂嘴巴硬尽室进退无门羁神季夏激子皲瘃男同志内逼念青唐古拉山脉蟠郁披迷穷迷气旋散木上庠社会利益省脉爽目殊径宿寇夙望腿胯凸镜土圞儿仙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