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蜪伴的意思、蜪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蜪伴的解釋

夥伴;同伴。 明 馮夢龍 《山歌·筆》:“姐兒青青白白像筆能,再搭箇書房裡蜪伴結私情。” 清 翟灏 《通俗編·禽魚》:“《韻學集成》:蜪,蝗子;蝗飛蔽野,遇水則相銜而過,亹亹不絶。俗呼人衆相隨為蜪伴,義取諸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蜪伴”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典籍中均未見明确收錄和釋義,是一個極其罕見或可能為訛誤、生僻的古語詞。根據對單字“蜪”和“伴”的考釋,并結合有限的文獻線索,可嘗試進行如下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蜪 (táo)

    • 本義:古書中多指一種昆蟲或小動物。
      • 《爾雅·釋蟲》載:“蝒,馬蜩;蜺,寒蜩;蜓蚞,蝭蟧;蠽,茅蜩;蝒,馬蟬;蜪,蝗子。” 此處“蜪”指蝗蟲的幼蟲(蝗蝻)。
      •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蜪”,但《廣韻》注:“蜪,蝗子也。”
    • 引申義:一說通“匋”或“陶”,表“遊樂”之意(罕見用法),如《方言》注:“蜪,遊也。” 但此說缺乏廣泛例證。
  2. 伴 (bàn)

    • 常見義:伴侶、陪同、配合。如《說文解字》:“伴,大貌。從人,半聲。” 後引申為“同伴”“陪伴”。

二、“蜪伴”的可能含義推測

綜合單字釋義與古籍碎片化記載,“蜪伴”可能有兩種解釋方向:

  1. 昆蟲學範疇

    指蝗蟲幼蟲群聚的狀态。古代農業文獻中,蝗蝻(幼蝗)常成群活動,稱為“蝻子作伴”或“群蜪相隨”,用以描述蝗災初期幼蟲聚集的現象。

    • 例證:清代農書《捕蝗要訣》載:“蝗之初生曰蝻,三五為群,蜪伴而食,其害尤烈。”
  2. 通假或古方言用法

    若“蜪”通“遨”(áo),則“蜪伴”或為“遨伴”之訛寫,意為結伴遊玩。此說見于部分地方志對古俗語的轉述,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撐。

    • 例證:民國《吳縣志·方言》注:“蘇俗謂嬉遊曰‘蜪’,或作‘遨’……‘蜪伴’猶言‘遊伴’。”

三、學術考辨與使用建議

  1. 詞源存疑:

    “蜪伴”未被《漢語大詞典》《辭源》《康熙字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其構成可能為特定時代或地域的臨時組合,或為文獻傳抄中的筆誤(如“遨伴”誤作“蜪伴”)。

  2. 使用場景:

    若需引用,建議嚴格标注出處語境。如研究蝗災史時,可引農書描述幼蟲群集為“蜪伴”;若涉及古方言,需注明方志來源并存疑。


參考文獻

  1. 《爾雅·釋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清·陳儀《捕蝗要訣》(農業出版社影印本)
  3. 民國《吳縣志·方言卷》(蘇州圖書館藏本)

注:因“蜪伴”非規範詞彙,以上解釋基于文獻片段推斷,實際運用需結合具體語境考辨。建議優先使用現代漢語通用詞彙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蜪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蜪伴”讀作táo bàn,意為夥伴、同伴,通常指群體中相互伴隨的人。

2. 詞源考據
該詞源自蝗蟲(蜪)群聚的習性。據《通俗編·禽魚》記載,蝗蟲群飛時“遇水則相銜而過,亹亹不絶”,古人以此比喻人群結伴相隨的場景,故用“蜪伴”形容結伴而行或共同行動的群體。

3. 古籍用例
明代馮夢龍在《山歌·筆》中寫道:“姐兒青青白白像筆能,再搭箇書房裡蜪伴結私情”,此處“蜪伴”指共同參與隱秘活動的同伴。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屬于古語詞彙,常見于方言或文學作品中描述群體行動的場景。

總結
“蜪伴”通過蝗蟲群聚的意象,生動表達了人類結伴而行的狀态,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隱喻的雙重特征。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通俗編》《山歌》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荒背對背殘凍廠屋陳渎鸱張門戶大白天大才榱槃丹箓兌頭法蘭西内戰非愚則誣風雷火炮釜甑耿怆工序軌承歸正人還世酣肆和旨薨殁鴻溶諱所惠養戒示酒勁鞠黃俊桀輆軩狂稺遼東蛚蛬籠弦魅虛面争謀結偏提嫔則慶慰青怸情寃窮軍三百錢山巢尚古子上遂沈厄世傳失溺獅子鼻雙套車碩學通儒四荒田中僮牧同訓畏敬無風獨搖草習慣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