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匦的意思、包匦的詳細解釋
包匦的解釋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說包裹纏結。《書·禹貢》:“包匭菁茅。”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匭,猶纏結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纏結也。” 蔡沉 集傳:“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漢 揚雄 《十二州箴·荊州牧箴》:“ 雲夢 塗泥,包匭菁茅。”
(2).貢物的代稱。 晉 左思 《吳都賦》:“職貢納其包匭。” 明 歸有光 《送郡太守曆下金侯考績序》:“水陸之珍,包匭筐篚之貢。” 清 王韬 《琉球朝貢考》:“頻年以來,輶車在道,賮深獻異,包匭筐篚,絡繹來庭,史不絶書,未嘗與 明 絶也。”
詞語分解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 匦的解釋 匦 (匭) ǐ 箱子,小匣子:票匦。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包匦”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包匦”由“包”(包裹)和“匦”(匣子或箱子)組成,字面意為“包裹并置于匣中”。其核心含義有兩種說法:
- 包裹嚴實:形容物品被緊密包裹,不留縫隙(如《書·禹貢》中“包匭菁茅”的記載,鄭玄解釋為“包裹纏結”)。
- 貢物代稱:古代指用匣子封裝進獻的貢品,以示敬意(如蔡沉注解《禹貢》時提到“既包而匣之”)。
2.曆史來源與例句
- 典籍引用: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描述将菁茅(一種祭祀用草)包裹後裝入匣中進貢。漢代揚雄的《荊州牧箴》和晉代左思的《吳都賦》也沿用此詞,代指貢品。
- 發音争議:多數文獻标注拼音為bāo guǐ,但個别來源(如)誤作“bāo yī”,需以權威版本為準。
3.使用場景
- 古典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禮儀中貢品的封裝方式,或比喻事物被嚴密包裹的狀态。
- 現代延伸:可借喻對事物進行周密保護或隱藏,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學術或曆史語境。
“包匦”兼具動作(包裹)與名詞(貢物)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解釋以《尚書》及漢代注疏為基準,讀音應為bāo guǐ。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禹貢》《吳都賦》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匦這個詞意味着"包圍"、"圍繞"或"環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勹",右邊是"匦"。總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很有趣,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表示"用以環繞、拉緊紮扣"。在繁體字中,包匦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包匦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用鐵絲包匦住了簍子。"關于包匦的組詞,可以有包圍、包抄、包紮等。與包匦近義的詞有圍繞、環繞、包圍等。反義詞有散開、分散等。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