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匦的意思、包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匦的解釋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說包裹纏結。《書·禹貢》:“包匭菁茅。”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匭,猶纏結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纏結也。” 蔡沉 集傳:“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漢 揚雄 《十二州箴·荊州牧箴》:“ 雲夢 塗泥,包匭菁茅。”

(2).貢物的代稱。 晉 左思 《吳都賦》:“職貢納其包匭。” 明 歸有光 《送郡太守曆下金侯考績序》:“水陸之珍,包匭筐篚之貢。” 清 王韬 《琉球朝貢考》:“頻年以來,輶車在道,賮深獻異,包匭筐篚,絡繹來庭,史不絶書,未嘗與 明 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應用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包”本義為包裹、容納,《說文解字》釋作“象人褢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引申出包容、包裹之意(來源:《漢語大字典》)。“匦”原指匣狀容器,《玉篇·匚部》明确記載:“匦,匣也”,特指古代用于收納文書或貢品的密封匣(來源:《故訓彙纂》)。

二、文獻應用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包匦菁茅”,孔穎達疏證:“匦猶纏結,菁茅之有毛刺,恐其損敗,故必包裹纏結乃入匦”。此處“包匦”指将祭祀用茅草經過包裹後裝入匣中進貢的禮儀程式(來源:《十三經注疏》)。唐代李峤《為杭州刺史崔元将獻綠毛龜表》載“包匦川馳”,延續了貢品包裝與運輸的原始語義。

三、語義流變 在現代漢語中,“包匦”已退出常用詞範疇,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和古籍注釋領域。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包裹入匣”的物質行為,以及由此衍生的禮儀制度内涵,成為研究古代貢賦制度的重要語料(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包匦”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包匦”由“包”(包裹)和“匦”(匣子或箱子)組成,字面意為“包裹并置于匣中”。其核心含義有兩種說法:

2.曆史來源與例句

3.使用場景

“包匦”兼具動作(包裹)與名詞(貢物)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解釋以《尚書》及漢代注疏為基準,讀音應為bāo guǐ。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禹貢》《吳都賦》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便黠不對勁不聿裁琢車蕃塵凡傳花擊鼓船人導産掉向獨悟煩急發生辰高學工業生産體系過家海盜行鉢喝風黃巴巴戶稅集次棘繭金庭近虞九親殼果礦稅酷償垃圾箱老丈人儽儽麥罷南戶窺郎牛乳刨梢匹婦溝渠痞結平仲乾和竅奧青泖蕲王企業經營權攘頭熱心腸入望傷世商展石衣通國頭七問刑官無憂城相闆相需小使臣歇後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