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步趨的意思、步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步趨的解釋

(1) [imitate]∶步步緊跟

步趨原著,一成不變

(2) [walk quickly] 行走(趨:快走)

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宋· 蘇轼《教戰守》

詳細解釋

亦作“ 步趍 ”。1.行走。《說文·行部》:“行,人之步趨也。” 段玉裁 注:“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漢書·王吉傳》:“休則俛仰詘信以利形,進退步趨以實下。”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王師步趍,不習嵌嶮,泝水行舟,進寸退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方隨喜間,一女子步趨相從,屢望顔色。”

(2).追隨,效法。語出《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絶塵,而 回 瞠若乎後矣!” 宋 葉適 《題陳壽老論孟紀蒙》:“使子及其時步趨規矩於親領密承之間,回復折旋於互暢交闡之盛,不挺然異材乎?” 明 胡應麟 《詩薮·元》:“ 範德機 、 傅與礪 、 張仲舉 步趨工部。” 鄭觀應 《盛世危言·議院》:“今 日本 行之,亦勃然興起,步趨西國,陵侮中朝。”

(3).事情進行的程式和步調。 清 杭世駿 《<東城雜記>序》:“ 洛 社高 耆英 之名,《梁書》《止足》之傳,折齒效其步趨,小冠别為風尚。”《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将來之政黨》:“其黨員步趨之齊整,紀律之嚴謹,為 日本 政黨所未有。” 朱6*《和董老過春節》:“提倡新風尚,統傳正步趨。”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步趨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步趨"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概念源自古代行走禮儀。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的本義指行走時的姿态節奏,"步"為緩行,"趨"為疾走,二者結合構成古人行走儀态的基本規範。在《孟子·告子下》中"亦步亦趨"的典故,則引申出"效仿他人行為"的引申義,形容機械模仿或刻意追隨的狀态。

《辭源》進一步闡釋其文化内涵:古代禮制規定,臣子在宮廷中需依身份調整步速,遇君王須"趨"以示敬,平輩相交則"步"顯從容,這種行走規範演變為儒家禮儀的重要組成。現代用法中,《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其雙重語義維度:既指具體行走動作(如"步趨有度"),也喻指思想行為的模仿(如"步趨前人")。

在近義辨析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步趨"與"模仿"雖近義,但前者更強調行為層面的外在效仿,而後者涵蓋範圍更廣;其反義詞"獨創"則突顯突破常規的創新意識。該詞的語義演變折射出中華文化對行為規範與創新突破的辯證認知,在當代語境中仍具現實啟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步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ù qū,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行走
    指人的行走動作,包括快走(趨)和慢步(步)。例如《莊子·田子方》中提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強調跟隨他人行走的姿态。蘇轼在《教戰守》中寫道“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也指身體通過行走適應環境變化。

  2. 效法、追隨
    引申為對他人行為或思想的模仿,如“步趨原著”“步趨西國”,強調嚴格遵循或效仿。這一用法源自成語“亦步亦趨”,出自《莊子》典故。


二、用法與示例


三、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莊子》《教戰守》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罷池寶字卑促崩波筆盒伯王不如菜包子承顧傳質鹑首出院黜冢鄧通錢跌仆馮陵甘肅工聯主義公私合營宮懸弓腰人狗分例鼓鼗鼾眠覈問紅豆相思甲第連雲澗沚吉從攫閷龍山落帽風蠻酋木讷腦華鬧劇内澇黏稠濃香骈肩疊迹偏重七情仁義禮智榮落色役篩洗拭目傾耳師蹤束刍私章讨要體相推搡晚粳武昌官柳無酒無偏無頗狎比小使者歇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