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劉向 錄奏和 劉歆 《七略》的并稱。 唐 賈公彥 《序周禮廢興》:“至 孝成皇帝 ,達才通人 劉向 、子 歆 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于《録》《略》。”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周禮》:“《録》《略》者,兼 向 之録奏、 歆 之《七略》言之也。”
“録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為罕用。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用法兩方面理解:
一、核心含義:記錄與概要
“録”本義為抄寫、記載(《說文解字》:録,金色也。從金錄聲,引申為記載),強調對信息的書面保存;“略”指概要、綱要(《說文解字》:略,經略土地也。引申為簡要叙述)。因此“録略”可理解為對事物或文獻進行記錄并提煉出的概要性内容,類似“摘要記錄”或“輯錄綱要”。
二、字源與演變
原指金屬色澤(《說文解字·金部》),後因古代重要文書刻于青銅器,引申為抄錄、登記。如《漢書·藝文志》載“武帝置寫書之官”,即專職抄錄典籍。
本義為劃定疆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後衍生出“謀略”“簡略”等義。在文獻整理中特指删繁就簡的提要,如劉歆《七略》即為中國最早圖書分類提要。
三、文化背景關聯
該詞可能與古代文獻整理傳統相關。例如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校勘宮廷藏書時,先“録”文本(校訂抄錄),再撰“略”(分類提要),合著《别録》《七略》(已佚)。雖未直接使用“録略”一詞,但二字分别對應其核心工作流程,體現了文獻整理的完整性。
現代應用提示
“録略”在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檔案的語境。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輯錄摘要”“編錄綱要”等現代短語替代。
來源參考:
“録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ù lüè,其核心含義是指漢代劉向的《錄奏》和劉歆的《七略》的合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構成來源
曆史背景
學術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七略》的具體分類或劉向父子的學術貢獻,可參考曆史文獻學相關研究。
騃漢安全網步砌不失燦爛輝煌倡技長日楚殿從惡如崩擔憂雕損帝屬多極世界二虞法雷芳草鮮美反聽鳳屏附祀圪垯龜藏古田會議浩莽黃香扇枕降居蒹葭之思解領節年婕妤競聘進善獵辇令子羅錦陸師馬蝗能寫會算凝脂點漆扭别膨體紗謙弱七竅玲珑栖險三角童上文上裝攝威擅勢疏財仗義熟成天童寺條定鐵扒停閑外集宛約崄阸享國校曹小火小日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