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號令。《北齊書·楊愔傳》:“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 愔 辭氣溫辯,神儀秀發,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施號發令"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發布命令、下達指示,通常用于描述權威者或領導者行使指揮權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用法及權威參考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字面分解
整體意為通過正式形式傳達指令,要求他人執行。
引申含義
強調權威性與強制性,多用于軍事、政治或組織管理場景,體現發令者的主導地位和受令者的服從關系。例如:
“将軍在陣前施號發令,全軍即刻整裝待發。”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典籍,如《水浒傳》第六十七回:
“宋江在忠義堂上施號發令,分撥人馬,各守關隘。”
此處凸顯了宋江作為統帥的指揮權,符合古代軍事語境下的權威性表達。
使用場景
近義詞對比
成語 | 側重點 | 情感色彩 |
---|---|---|
施號發令 | 權威性、強制性 | 中性/略正式 |
發號施令 | 同義,更常用 | 中性 |
頤指氣使 | 傲慢姿态 | 貶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義:“發布命令,下達指示。”
出處标注:明代白話小說及後世沿用。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8卷,頁612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歸類為動詞性成語,強調“通過號令指揮他人行動”。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1180)
《中國成語大辭典》
指出其與“發號施令”互通,但“施號發令”更突出儀式感與威嚴性。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頁987)
古代将領常于戰前施號發令,以金鼓為號,統一全軍行動。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頁245)
“施號發令”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說明:
近義詞:發號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
反義詞:線抽傀儡(形容被動服從)
如需進一步對比其他成語,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百眼櫥半紙報帳别細必修科讒貸徹重馳慕穿小鞋慈武待問誕漶蛾術藩房風聽改容感篆公文官禦卦鋪詭巧桧煙寒服鴻隙陂澗底松匠黎急變棘棘極貌金戒指進榮退辱巾箑九運鐍圍檻泉考廟瞘兜連綿書律均冥濛疲乏不堪乾岡棄劒跂踵柔潤散夥韶武食古如鲠司戶私谥素幅亭子吞聲飲恨讬翼外作王恭柳灣曲饷酬響石險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