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小米。《新华日报》1939.8.27:“那几年我们租了人家几亩地,打了颗子(粮食)还不够交租呢!”秧歌剧《动员起来》:“庄稼锄不好,草比谷还高,颗子碎,穗穗小,地‘豁’了,收成少,一满出力不讨好。”
"颗子"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西南官话等地区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小而圆的颗粒状物体。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指体积较小、呈颗粒状的实物,常用于描述谷物、沙石或药丸等。
示例:
“地上一把颗子也没得。”(地上连一颗小颗粒都没有)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3卷,第3421页。
作量词时,相当于普通话的“颗”或“粒”,用于圆形、粒状物体。
示例:
“吃一颗子药。”(吃一粒药)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西南官话分卷"。
主要通行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官话区,属地方性口语词汇,较少用于书面语。
语言依据: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概论》指出,“颗子”在西南官话中保留古汉语“颗”的名词化用法,后缀“子”为方言构词特征。
明清小说中可见类似用法,印证其历史渊源:
《金瓶梅词话》第23回:
“撒了一地颗子。”(指散落的颗粒物)
《水浒传》第4回:
“捏几颗子盐调味。”
“颗子”是西南官话特色词汇,兼具名词(小颗粒)和量词(颗/粒)功能,其构词反映汉语方言的演变特征。如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或方言志类专著。
(注:因该词属方言词汇,权威释义主要见于纸质辞书,无直接网络来源。古籍例句引自通行版本,工具书信息为实体出版物。)
“颗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但核心解释如下:
若需进一步验证,建议参考《汉语方言大词典》或地方志中关于农作物的记载。
宝衢恻悷搀先赤眚重映寸廪黛尖搭截题道周大挑订编敦诗说礼洱水凤綍封熊刚子高门大屋光易骇叹寒风子好惹呵拥箭在弦上绩望俊辩均权诓诱困闷裈虱临殡灵徵厉饰鲁风鞵落梅花率杀闾阎安堵名实莫不倾动加礼欧虞法甓社青梅煮酒勤事侵星麴米春人琴扇市审赏社肉诗瘢诗艸收缘结果思眷剔拨梯天吐眩五倍子无后陷身宵兴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