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釋銘文。 嚴複 《救亡決論》:“鐘鼎校銘,珪琮著考。 秦 權 漢 日,穰穰滿家。”
“校銘”一詞的含義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古義(學術考釋)
指對古代器物銘文的校勘和考釋,常見于文獻研究領域。例如嚴複《救亡決論》中提到“鐘鼎校銘,珪琮著考”,即指通過銘文考據曆史(、)。
現代引申義(校訓象征)
部分資料将其引申為學校的校訓或辦學理念,例如“體現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标語”()。但此用法尚未形成廣泛共識,更多屬于個别語境下的類比表達。
校銘是指一所學校的座右銘或校訓,代表着學校的宗旨、精神和價值觀。
校銘的部首是⻤字部,共有10個筆畫。
“校銘”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儒家經典《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中的一部分,其中提到“校銘”四個字,意為學校的座右銘。
繁體字中的“校銘”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校銘”這個詞來說,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細節上略有差異。
1.我們學校的校銘是“知行合一,修德緻遠”。
2.校銘是學校的精神标志,激勵着每一位學生追求卓越。
1. 校訓: 學校制定的行為準則和規範。
2. 校風: 學校内部的風氣和特點。
3. 校史: 學校的曆史沿革和發展記錄。
校訓、校講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