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载, 浮提国 献 神通 、 善书 二人,出肘间四寸金壶,内贮黑汁如淳漆,佐 老子 撰《道德经》,“昼夜精勤,形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后因以“刻汁”谓人治学精勤刻苦。 唐 黄滔 《谢试官》:“ 滔 蜩甲薄姿,蚁封微状,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冰。”
“刻汁”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进行辨析:
一、治学精勤说(主流解释)
根据汉典及古籍记载,该词源自晋代王嘉《拾遗记》:浮提国使者用金壶黑汁协助老子撰写《道德经》,汁尽后甚至“刳心沥血”代墨。唐代黄滔在《谢试官》中写道:“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冰”,进一步印证此含义。
释义:形容治学极其刻苦勤奋,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
二、揣摩心思说(存疑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提出新解,将“刻”释为刻意揣摩,“汁”喻指思想,引申为通过揣测他人意图达成目的。但该释义缺乏古籍用例支撑,可能与“察言观色”“揣情度理”等成语混淆所致。
建议:
刻汁是一种用刻刀雕刻出的文字或图案,并用墨汁涂抹的艺术形式。它常用于雕刻图章、印章等。刻汁的拆分部首分别为刂和水,总共有7个笔画。
刻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刻划文字或图案时使用的是刻刀和墨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雕刻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被称为刻汁。
在繁体字中,刻汁的写法为「刻汁」,仍保持了原始的意义和形式,没有发生改变。
古时候,「刻汁」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康熙字典》是一部由清朝皇帝康熙发起编纂的字典,收录了当时的汉字写法。《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刻汁」。
以下是几个关于刻汁的例句:
1. 他用精湛的技艺刻汁,制作了一枚精美的印章。
2. 刻汁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艺术。
3. 她喜欢欣赏刻汁艺术品,因为它们展现了大师的独特才华。
一些与刻汁相关的组词包括:刻刀、墨汁、印章、艺术等。
刻汁的近义词可能是雕刻,反义词可能是印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