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可欲的意思、可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可欲的解释

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势利陈则刼夺之涂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盖贤也,货也,皆可欲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可欲"是一个具有哲学和伦理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1. 字面义与基本含义:

    • 可: 可以,值得。
    • 欲: 欲望,想要。
    • 可欲: 指值得追求、值得拥有、能够引起欲望或值得被欲望的事物或状态。它描述的是某事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或价值属性,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想要得到的念头。
  2. 哲学与伦理学引申义(核心义):

    • 该词在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最经典的出处和阐释见于《孟子·尽心下》:

      “可欲之谓善。” (孟子 著)

      •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引起人们普遍正当欲望(或值得人们去正当追求)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善”。
      • 这里的“可欲”并非指任何随意的、低级的欲望对象,而是特指那些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价值、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事物(如仁、义、礼、智等德性)。孟子将“可欲”作为定义“善”的一个关键标准,强调了善的事物本身具有吸引人向善的内在价值属性。
    • 因此,在哲学语境下,“可欲”常指符合道德要求、具有内在价值、值得向往和追求的特性。
  3. 现代用法与法律语境:

    • 在现代汉语中,“可欲”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保留其“值得追求/拥有”的基本含义。
    • 在法律语境(尤其是刑法学)中,“可欲”有时会被用来讨论行为的性质或结果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或值得法律禁止(即是否“可欲”),但这更多是哲学概念在法律领域的延伸应用。

“可欲”一词意指值得追求、值得拥有、能够引起(正当)欲望。其最深刻的内涵源于儒家哲学,特别是在《孟子》中,它被用来定义“善”——即那些本身具有内在道德价值、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事物或品质(如仁德)。在现代语境中,它保留了“值得追求/拥有”的基本含义。

引用参考:

  1. 《孟子·尽心下》: 这是“可欲”一词哲学含义的最权威来源。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奠定了该词的伦理学基础。 (来源: 孟子原著。可参考权威古籍整理本如中华书局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2. 《汉语大词典》: 作为大型权威语文辞书,其对“可欲”的释义会包含其基本含义及古籍(如《孟子》)中的经典用例。 (来源: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的权威词典,其对“可欲”的释义侧重于其现代通用的“值得想望”的含义。 (来源: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4. 《中国哲学史》相关著作: 在阐述孟子或儒家伦理思想时,会详细解读“可欲之谓善”的含义及其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来源: 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等权威哲学史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可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出处与经典引用

  1. 《老子》第三章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为不展示引发欲望的事物,民心便不会混乱。此句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通过减少诱惑维持社会安定。
  2. 《抱朴子·诘鲍》(晋·葛洪)
    “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说明欲望会扰乱本心,需警惕外物诱惑。
  3.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贤也,货也,皆可欲也”,指出品德与物质均可成为欲望的对象。

用法与例句


相关概念


“可欲”一词源自道家思想,指引发欲望的外在事物,强调通过克制诱惑实现内在平和。其用法贯穿古代经典至现代语境,兼具伦理与实践意义。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老子》及《抱朴子》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木笾簋辩给惨怨晨礼惙惙鵰章笃深独吟耳咽管非种该桩高谊挂麪管交惯熟黑白货画命欢怿狐藉虎威交刃进壁井谷颈圈金戒指金莲寳相计无返顾峻科廓宁腊风龙槛陆味逆殴挪移贫耗破柱清世弃其馀鱼岐山操丘虚善诱蛇莓身源奢望霜锷霜路説辞数往知来隋珠弹雀踢嚓咯嚓委聚五寸子秈稻相獘相鼠有皮鲜徤纤艳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