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豬苓。藥草名。 唐 韓愈 《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祝充 注:“ 楚 人呼豬為豨,豨苓乃豬苓也。” 宋 陸遊 《閑詠園中草木》:“勸君辦取金鴉嘴,不問昌陽與豨苓。”參見“ 豬苓 ”。
豨苓(xī líng)是古代文獻中對中藥材“豬苓”的别稱,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詞義與别名
豨苓即豬苓,因“豨”為古楚地方言中對“豬”的稱呼。該名稱體現了古代地域文化對藥材命名的影響。
文獻記載
藥用特性
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的幹燥菌核,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功效,常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注:具體藥理需參考現代藥學資料補充)。
名稱演變
現代多稱“豬苓”,而“豨苓”作為古稱,常見于詩詞或文言語境中,如《漢典》等工具書均标注為别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豬苓的現代臨床應用或化學成分,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典籍或研究文獻。
《豨苓》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作名詞,指代一種中草藥。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常用于中醫藥中治療熱病、水腫、瘰疬等症狀。
《豨苓》是一個兩個字組成的詞彙,第一個字是“豨”,部首是“豕”,總筆畫數為11;第二個字是“苓”,部首是“艸”,總筆畫數為11。
《豨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本草綱目》。在繁體字書寫中,豨苓分别寫作「豨苓」,字形上與簡化字保持了一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豨苓的字形稍有不同。豨的古形寫作「豕之下對」,苓的古形寫作「艹之左上,令之右,冬之右邊加心」。
1. 醫生給我開了一副藥方,其中包括豨苓來治療我身上的水腫。
2. 這種草藥被稱為豨苓,它對于清熱解毒非常有效。
豨苓枝、豨苓草、豨苓湯、豨苓飲等。
白術、白豆蔻、茯苓 等
熱毒、濕氣、病瘡 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