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疏的意思、廷疏的詳細解釋
廷疏的解釋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梅堯臣》:“《倦遊雜録》載, 唐介 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 仁廟 怒,謫 英州 别駕。”
詞語分解
- 廷的解釋 廷 í 封建時代君主受朝問政的地方:朝(俹 )廷。宮廷。廷杖。廷試(科舉時代皇帝的殿試)。廷對(a.在朝廷中當衆對答;b.科舉時代皇帝的殿試)。 筆畫數:; 部首:廴; 筆順編號: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網絡擴展解釋
“廷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 含義:指官員在朝廷上直接向皇帝當面陳述或奏報的行為。其中“廷”指朝廷(即君主處理政事的場所),而“疏”在此處為動詞,意為“分條陳述”或“上奏”。
- 近義詞:面奏、廷對。
2.曆史背景與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梅堯臣》,記載了北宋官員唐介因在朝廷上彈劾宰相過失,觸怒宋仁宗而被貶至英州的事件。原文提到:“唐介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廟怒,謫英州别駕”。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對君主或重臣的直言進谏,尤其是涉及彈劾、糾察等嚴肅場合。例如彈劾權臣失職、提出政策建議等。
4.文學用例
- 在詩詞中也有出現,如宋代劉克莊的《送陳郎玉汝之官二首》中寫道:“徑趨烏幕遠,漸向魯廷疏”,借“廷疏”暗指官員履職的莊重場景。
5.補充說明
- “疏”作為單獨的詞,還可指古代臣子分條陳述的文書(如上疏),或對經典文獻的注解(如《十三經注疏》),但“廷疏”更強調當面的口頭陳述。
總結來看,“廷疏”是古代政治活動中官員與君主直接溝通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傳統官僚體系中的谏議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廷疏》的意思
《廷疏》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官員在廷議上所撰寫的辭章或奏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廷疏》的部首是“廴”(yǐn), 總共6個筆畫。
來源
《廷疏》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場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朝廷有許多官員,在重大決策和政治事件上,他們會使用筆寫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文書被稱為“廷疏”。
繁體
《廷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廷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廷疏》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廷疏」。
例句
1. 官員們密切關注國家大事,紛紛撰寫《廷疏》呈交給皇上。
2. 這份《廷疏》中列舉了種種問題和解決方案。
組詞
廷疏表、奏疏、辭章
近義詞
奏疏、表章
反義詞
授狀、恩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