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感受深切。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刻肌刻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感受或记忆极为深刻,如同刻在肌肤和骨骼上一样难以磨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成语通过“刻肌”和“刻骨”双重强调,比喻对某事的感受或记忆深入身体内外,达到极深的程度。
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上责躬应绍诗表》:“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文中曹植以“刻肌刻骨”表达对自己过失的深刻反省和愧疚之情。
用法与语法
近义词与对比
刻骨铭心:语义相近,但“刻肌刻骨”更侧重生理感受的具象化,而“刻骨铭心”更强调心理层面的深刻。
示例补充
这一成语通过生动的身体比喻,强调记忆或感受的深刻性,适用于文学表达或强调重要经历的语境。
《刻肌刻骨》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形容对事物或感情非常深刻和持久。
拆分部首和笔画:
《刻》:由“刀”和“亥”两个部首组成,共计2画。
《肌》:由“月”和“肉”两个部首组成,共计6画。
《刻》:由“刀”和“亥”两个部首组成,共计2画。
来源:
《刻肌刻骨》这个词来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夫刻肌者,害他也;刻骨者,害己也。”意为人们应该为别人着想,做事要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并具有坚定的决心。
繁体:
《刻肌刻骨》繁体字为「刻
肌1刻骨2」。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刻肌刻骨》在古时候的写法:
《刻肌刻骨》:“刻”字的早期写法为「釒」,后来逐渐变为现代的「刀」;“肌”字的早期写法为「月」,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骨”字则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
他对科学研究有着刻肌刻骨的热爱,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组词:
刻骨铭心、肌肤之亲、刻意经营。
近义词:
铭心刻骨、血肉相连、刻骨铁心。
反义词:
敷衍了事、漠不关心、心不在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