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莊子·骈拇》:“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謂棄其本職而溺于所好。 莊子 用以比喻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 宋 王安石 《用前韻戲贈葉緻遠直講》:“亡羊等殘生,朽筴何足挾。” 清 唐孫華 《偕同年吳元朗遊西泾次友人韻》:“嬉遊良已荒,亡羊愧臧穀。” 廖仲恺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臧穀共傷時。”
(2).《列子·說符》:“ 楊子 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 楊子 之豎追之。 楊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心都子 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後因以“亡羊”喻步入歧途而一無成就。 清 魏源 《客懷八首柬龔定盦舍人》之四:“中道牽小術,歧路多亡羊。”
(3).比喻喪失某種事物。 王德鐘 《十九歲述懷》詩:“亡羊往事嗟何補,歷鹿孤蹤感易生。” 梁啟超 《立憲6*政體與政治道德》:“國會之召集,期限有定,閉會中凟職之舉,俟下次開會而始圖匡正,勢已等於亡羊,而貽國家以不可復之損失者抑既多矣。”參見“ 亡羊補牢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亡羊漢語 快速查詢。
"亡羊"是漢語中具有雙層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義與典故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亡"作動詞時指"丢失、失去","羊"為名詞指代牲畜。《漢語大詞典》将其直釋為"丢失羊隻",多用于描述實際發生的牧業損失,例如《淮南子》中"亡羊而得牛"即用此義。
二、典故溯源 該詞的深層含義源自《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此處以丢失羊群後修補羊圈的寓言,引申出"及時補救過失"的哲理。東漢學者高誘注曰:"羊亡不可複得,修其牢則後患絕"(《戰國策注》),強調事後糾錯的重要性。
三、語義演變 在語言發展中衍生出三類引申用法:
四、現代語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現代用法包含:
主要參考文獻:
“亡羊”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綜合了《莊子》《列子》等典籍的典故:
一、字面本義 “亡”指丢失,“羊”即牲畜,字面意思是“丢失了羊”。如《亡羊補牢》課文明确指出:“亡(wáng) 意思是‘丢失’,如‘亡羊’就是羊丢失了”。
二、哲學隱喻
《莊子·骈拇》典故
臧與谷兩人因讀書、遊戲而丢失羊,莊子借此批判“追逐外物而殘生傷性”,比喻舍棄本職、沉迷嗜好導緻損失。
《列子·說符》典故
楊子鄰人因岔路太多找不到丢失的羊,引申為“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指複雜選擇易使人迷失方向,最終一事無成。
三、引申含義 泛指“喪失事物”或“造成損失的狀态”,如梁啟超用“亡羊”比喻政治決策失誤帶來的不可逆損失。
注意:現代常與“補牢”連用為成語,表示事後補救(如提及的《戰國策》出處),但單獨使用“亡羊”時更側重其古典哲學寓意。
哀氣岸帻熬審白濛濛八都百分之本任部縣城第代表團大坡的乳茶凋瘁牒舉東山之志谔谔兒女子語憤厥宮議鬼串貴踴豪友涸澤之神閧闉混糧絞心錦石繼踵而至愧恻勞改連纚陵斥留置孟庑妙絕時人囊櫜尼厖古憑虛譬止譜模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勸酬穰穰勞勞日窟散豁三六九商祝牲用奢绮霜絮水宋司冊私圖探喪天齊王頭鬓抟弄烏衣之遊閑朝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