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北宋 政治家 萊國公 寇準 。字 平仲 。 景德 元年 契丹 軍進攻時任宰相,反對 王欽若 等南遷的主張,力主抗戰,促使 真宗 往 澶州 督戰,與 遼 訂立 澶 淵 之盟。不久被 王欽若 排擠罷相。 天禧 初年複相,封 萊國公 ,四年又被 丁謂 排擠降官。後被貶死于 雷州 。能詩,今傳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 宋 蘇洵 《上富丞相書》:“曩者陛下即位之初, 寇萊公 為相。”《冷眼觀》第十七回:“ 寇萊公 數短 王文正 ,而 王文正 薦 準 愈力。”
“寇萊公”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寇準的尊稱,因其被封為萊國公而得名。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 寇萊公即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他因功被封為萊國公,谥號“忠愍”,故後世多以“寇萊公”或“寇忠愍”尊稱。
二、生平與貢獻
澶淵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至澶州,促成宋遼籤訂“澶淵之盟”,穩定邊境局勢。
宦海沉浮
曾兩度拜相,但因剛直性格屢遭排擠,最終被貶至雷州(今廣東雷州)并病逝于此。
文學成就
留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與白居易、張仁願并稱“渭南三賢”。
三、其他語境中的歧義
少數非權威資料(如)提到“寇萊公”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代指貪婪之人,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曆史依據,可能與同名文學角色混淆。主流解釋仍以北宋政治家寇準為核心。
建議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6)獲取更準确信息。
《寇萊公》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有着多重含義。寇萊公是一種封建時代的官職,是地方官的一種稱號。寇萊公也可指代擔任這個官職的人。此外,《寇萊公》也可以指代寇萊公的府邸或辦公場所。
根據《康熙字典》,《寇萊公》的拆分部首為“宀”和“艹”,分别代表宀字頭和艹字底。此外,根據筆畫順序對每個字的具體筆畫數進行計算,它們都是由6個筆畫組成。
關于《寇萊公》一詞的具體來源,已無法考究。它可能是一種封建時代的特定官職,但相關的具體曆史資料已經較少流傳。至于是否有繁體字形式,《寇萊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應該是相同的。
雖然《寇萊公》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法确切考證,但根據古代漢字的特點,可以推測其可能的寫法。具體來說,寇字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保持一緻,而萊字和公字則可能存在變體。
1. 他被任命為新任寇萊公。
2. 寇萊公府邸是一座豪華的建築。
組詞:寇才萊艹、寇廟公祠、萊白公堂、寇府公署等。
近義詞:萊文公、萊府官、萊州公等。
反義詞:非寇萊公、常人、普通百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