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讐的意思、寇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讐的解釋

見“ 寇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讐(kòu chó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專指仇敵、死敵,特指那些帶來深重傷害、不共戴天的仇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寇 (kòu): 本義指入侵者、強盜、劫掠者。引申為侵略者、暴虐的敵人。《說文解字》釋“寇”為“暴也”,強調其強暴、侵害的特性。
    • 讐 (chóu): 同“仇”,指仇敵、怨恨的對象。本義是應答,後引申為對等、匹配,進而指因怨恨而欲報複的對象。
    • 寇讐: 二字結合,意為像強盜入侵者那樣的仇敵,或帶來深重災難、令人切齒痛恨的仇人。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仇敵的強暴性、侵害性以及由此産生的深仇大恨。
  2. 經典文獻出處與權威釋義(核心引用):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儒家經典《孟子·離婁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讐。”

      • 此句深刻闡述了君臣關系的對等性。孟子指出,如果君主将臣子視如塵土草芥般輕賤、隨意踐踏,那麼臣子就有理由将君主視為必須反抗、勢不兩立的仇敵(寇讐)。這裡“寇讐”一詞生動體現了因極度不公和傷害而産生的強烈敵對與仇恨關系。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語文工具書)對“寇讐”的釋義為:

      “仇敵;敵人。” 并直接引用了《孟子·離婁下》的上述例句作為書證 。

    • 《辭源》(側重古漢語語源及詞義演變的權威詞典)解釋為:

      “仇敵。” 同樣引用了《孟子》的經典用例 。

  3. 情感色彩與使用語境:

    • 強烈的仇恨與敵對: “寇讐”蘊含的情感遠超過一般的“仇人”或“敵人”,它帶有深切的痛恨、誓不兩立、你死我活的意味。使用該詞時,往往表達說話者對所指對象極度的憎惡和強烈的反抗意志。
    • 曆史與文學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尤其用于描述國仇家恨、君臣反目、重大背叛等場景,強調敵對關系的根源在于對方施加的嚴重侵害或不義。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寇讐”的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語或帶有強烈修辭色彩的用語。當使用時,通常是為了表達一種極其強烈、根深蒂固的仇恨或敵對立場,多見于莊重、嚴肅或帶有曆史感的語境中。

“寇讐”指代的是因遭受對方嚴重侵害、暴虐對待或不義行為而産生的不共戴天的仇敵。其核心内涵在于強調仇敵的強暴侵害本質和由此引發的深仇大恨。該詞源于《孟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情感色彩,是漢語中表達最高程度敵意與仇恨的詞彙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寇讐”一詞由“寇”與“讐”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義并綜合理解:

  1. “寇”的含義

    • 本義:指入侵、侵犯。根據《說文解字》,“寇”為會意字,從宀(房屋)、元(人)、攴(持械),表示持械闖入房屋攻擊他人()。
    • 引申義:① 名詞指盜匪、侵略者,如《尚書·舜典》“寇賊奸宄”中的“寇”即指作亂者;② 動詞表示侵略行為,如《左傳》中“凡兵作于外為寇”()。
  2. “讐”的含義

    • 同“仇”,指仇敵、怨恨。《廣韻》釋為“對答”,後引申為“敵對”,如《詩經》中“無言不讐”,指言語的對抗()。
  3. “寇讐”的複合詞義
    兩者結合後,可理解為“侵略者結下的仇敵”或“因侵犯行為産生的深仇”。此詞強調敵對關系中侵略與仇恨的雙重性,常見于古籍中描述外敵入侵或暴力沖突引發的仇恨。例如,可類比《易經·蒙卦》“不利為寇,利禦寇”中的攻守對立()。


“寇讐”指因侵略行為形成的仇敵關系,既包含“寇”的侵犯性,又蘊含“讐”的仇恨意味,多用于描述曆史上的外患或暴力沖突中的敵對雙方。需注意該詞為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

肮髒白招拒丙明猼且不節呈案綢直篡事道望大聖登馂地表火荻苗法刀富商巨賈副憲腹有鱗甲甘蟲貢行工作台梏掠過得硬圜邱擊滅驚才絶豔進資九枝花句考空腔空遠留滞镂飾落韻鑢錘磨昬抉聩能上能下歐陽詢缥瓷遷複翹結起價乞鞠揉捏色别僧趺少說神爺稅俗説不過去隨斜素望淘虛貼配鐵索啼哭郎君完飾威音向令橡皮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