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se;curriculum] 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
为取得学位而专修的课程
社会学的四年课程
(1).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唐 孔颖达 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辞往教书》:“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
(2).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鲁迅 《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设讲演及学校课程,一般地说,是从事于革命的宣传工作的。”
(3).交纳赋税的限期。《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
(4).按税率交纳的赋税。《金史·孙铎传》:“ 鐸 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 元 王恽 《为驿程量事缓急给限事状》:“切见随路每岁差遣人员赴都,如计禀公事,押运差发课程一切等物者,既还,心欲速得到家,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疋不无走损倒死。”《明史·食货志五》:“凡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
(5).规划工程。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宝,盖於此山积而云駢。然后大匠课程,羣工谨度,琢瑗礱瑛,鬭珪叠璐。”
(6).考核工作进程。 清 曹寅 《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翫月见寄原韵》:“课吏不课程,百里半九十;读书不读律,知一二乃失。”
“课程”是一个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通常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系统规划的教学内容、活动安排及学习进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狭义概念
指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侧重具体知识体系的传授。
广义概念
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完整教育计划,体现知识、技能、价值观培养的综合设计。
按教育阶段
按修习要求
按实施形式
现代课程更强调跨学科整合(如STEAM课程)、实践性(项目式学习)和技术融合(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例如,编程课程从高等教育向中小学普及,体现社会对数字化技能的需求。
若需了解具体课程案例或设计方法,可进一步提供背景信息。
课程是指一门教学内容或教学计划的总称。它包括学校或机构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实验、讨论和作业等,旨在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
课程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王。讠是表示言语、语言的意思,王是表示王室、君主的意思。
课程的总笔画数是17画。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临也》一文中,意为学习或传授知识。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学校所规定的一门课或一系列课程的总称。
课程的繁体字为課程。
在古代汉字中,课程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起初的写法可能是类似于「言教」的形式,表示通过言语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课程」。
1. 学校设有多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我们今天学的课程是关于历史的。
3. 参加课程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1. 课程表:指学校或机构规定的一段时间内的课程安排。
2. 选修课:指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的非必修课程。
3. 必修课: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教学内容、学科、课目
无课程、空白、非教学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