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夏的意思、送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夏的解釋

(1).謂送别夏天。 晉 潘尼 《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 朱明 送夏, 少昊 迎秋。”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送夏蚤秀,迎秋晚成。”

(2).舊俗嫁女之後,逢夏季贈送夏令用物給女與婿,謂之“送夏”。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婦女》:“《金陵雜誌》:‘送夏……女兒出閣後,一逢夏日,即送壻與女羅紗之衣。’”

(3).指農家于夏忙結束後走訪親友。 賈平凹 《浮躁》六:“麥子全部收清後……點種了包谷,開始了一年一度蒸了新麥面的馍馍走親訪友的送夏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送夏是漢語中具有節令與民俗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季節更替的儀式性表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送夏”指在夏季末尾通過特定習俗活動送别炎熱季節,迎接秋季到來的傳統行為。

從民俗學視角分析,送夏習俗常包含以下形式:

  1. 飲食儀式:如北方地區食用“夏至面”,江南一帶烹制荷葉粥,通過特定食物象征與夏季的告别(參考《中國節令習俗》);
  2. 祭祀活動:部分地域保留焚香祭祖、河燈祈福等儀式,體現對自然時序的敬畏(來源《中華民俗大觀》);
  3. 農事轉換:農諺“送夏接秋,備鐮修倉”反映農耕社會的時間節點意義(引自《農諺辭典》)。

在文學意象系統中,送夏常作為抒情載體出現。宋代陸遊《立秋前四日泛湖》中“送夏扁舟穩,迎秋枕簟清”,即借物候變遷抒發生命感悟(出自《宋詩鑒賞辭典》)。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的“六月送夏,焚楮帛于庭”,則印證了該習俗在曆史文獻中的記載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送夏"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解釋:

一、送别夏天(自然時令意義) 指以詩詞或習俗表達對夏季結束的感懷。該用法最早見于晉代潘尼的詩句"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南朝謝靈運在《山居賦》中也用"送夏蚤秀,迎秋晚成"描繪季節交替。唐宋詩詞中常見此意象,如吳融的"送夏迎秋幾醉來"、陳耆卿的"永日送夏來"。

二、婚嫁習俗(傳統禮儀) 指女兒出嫁後的首個夏季,娘家贈送夏令物品的儀式:

  1. 時間:多在端午節前後(農曆五月),如揚州習俗要求"五月初五前送到";
  2. 物品:包括夏衣(如單衣四件)、竹席、應季水果(櫻桃、桑葚)及糕點等;
  3. 地域差異:安徽蕪湖在四月初一送玫瑰花與寝具,江淮地區側重衣物和食品。

三、農事活動(民間交往) 指農民在夏收結束後走訪親友的習俗,常見于北方農村。賈平凹小說《浮躁》描述:"蒸新麥面馍馍走親訪友",反映通過分享勞動成果維系人際關系的傳統。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具體語境時可查閱《通俗常言疏證》《金陵雜誌》等古籍,或參考當代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不渝抱釁鞭稍部堂財署車圍崇險廚師出條耽淪誕性大邳大五金二會子發根風輕雲淡符教隔壁聽話弓靶絓組故事影片海洛英橫竹化輯講畫講劘卷藏可勝克什寬順朗練撩鈎麗春麗典論理學内夫人跑騰駍隱裒率蒲酒蜷蹐軀脰宂列若榴三道山野紹介少年子私産嘶喝酥花俗禮素簾瑣散特定天監挑淩聽用文翰響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