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拷问。《晋书·良吏传·曹摅》:“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不胜苦楚,乃自诬。”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呼别将蓝面跨马者讯治,叱左右考鞫,亲折鬼四支,投于空而承以槊。”
考鞫(kǎo jū)是古代汉语中的法律术语,指通过审讯、查问等方式查明案件真相的司法程序,特指官吏对涉案人员的审问与调查。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根据《汉语大词典》,“考”指查核、推究,“鞫”指审讯、追究。二字组合后,专指古代司法中的审讯环节,强调通过盘问、质证等手段获取口供或证据。在《唐律疏议》中,“考鞫”与“推鞫”并用,指官员依法对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过程,是定罪量刑的关键步骤。
“鞫”的本义为“穷究”,《说文解字》释为“穷理罪人也”,其字形从“革”(表示束缚)从“訹”(言语追问),生动体现刑讯场景。汉代典籍如《汉书·刑法志》已见“考鞫”连用,如“考鞫狱辞”,指对供词的审查核实,反映秦汉时期司法制度的规范化。
在历史文献中,“考鞫”常涉及刑讯程序。例如《后汉书》记载“考鞫囚徒”需遵循“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原则,结合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唐代以后,法律对考鞫的限制趋严,《唐律》规定“不合拷讯者取众证为定”,避免滥刑。
需注意“考鞫”与“拷讯”的差异:前者是广义的审讯过程,后者特指刑讯逼供。如《宋刑统》强调“考鞫须以情审察辞理”,反对单纯依赖拷打取证。明清时期,“考鞫”逐渐被“审讯”“推问”等词替代,但作为法律史术语仍保留于典章文献中。
参考资料来源
“考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拷问,指通过严厉的审讯手段获取口供或信息。以下从词义解析、文献用例、相关辨析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字义拆分
词义演变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司法场景,如《晋书》中记载“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体现刑讯逼供的特点。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晋书》相关章节。
跋膝鞁马崩愤摽货碧组跛蹇材剧志大错愕澹注道长大同市甸人煅粉对调二八年华翻形稻分工辅德覆伞歌抃广场管宁榻龟板鞨巾花柳人家环岁教育社会学佳实击壤鼓腹鬏髻积载狂接舆练功十八法黎丘鬼里谒镁砖鸣凤条牡鞠牛排毗狸破脑刳心麒麟笔轻微讫役氍毹热泉睿绪山郡山踯躅拾人唾涕霜歌贴里铜扣吐鹘推力托纸晚接无所畏忌香稌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