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遞書信。 宋 張耒 《周氏行》:“謾説鯉魚能託信,祗應明月見人愁。”
“讬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構成
由“讬”(托付、委托)和“信”(信函、消息)組成,字面含義為“托人傳遞信件或口信”。
核心意義
指通過第三方傳遞重要信息的行為,常見于需要依賴他人代為傳達的場景,例如古代交通不便時,人們常通過親友、信使等傳遞書信或口信。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現代因通訊發達,該詞使用頻率降低,但仍可在強調委托傳遞的正式場合或仿古表達中出現。
延伸聯想
與“托付”“寄信”等詞相關,但更強調“委托他人”這一中間環節,而非直接傳遞。例如:“他讬信于商隊,将家書送至遠方。”
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定義及傳統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案例,建議查閱更多古籍或權威漢語研究資料。
《讬信》(tuō xìn)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讬”是第一個字,“信”是第二個字。其中,“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言]和[8],而“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人]和[9]。
《讬信》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源于《論語·衛靈公》的一句話:“君子讬人以信。”這句話的含義是指,君子對人有所委托時應該以真誠誠實的态度來對待。
在繁體字中,“讬”這個字的寫法為“託”,而“信”則保持不變。由于繁體字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較少使用,因此《讬信》這個詞一般采用簡化字形式。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在古代,拼音為“tuō”的“讬”字的寫法為“託”,而拼音為“xìn”的“信”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讬信》用法的例句:
一些與《讬信》相關的組詞有:“托付”、“委托”、“信任”等。
與《讬信》近義的詞語有:“托言”、“托詞”等。
與《讬信》反義的詞語有:“虛假”、“欺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