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首都。人口30萬(1994年)。城市以格裡芬湖為中心,湖南為行政區,湖北為商業中心。多公園和林地,有“花園城”之稱。有國立堪培拉大學、圖書館、藝術館等。
堪培拉是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其名稱釋義與地理文化特征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詞源釋義 "堪培拉"(Canberra)名稱源自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Ngunnawal語的"Kamberra",意為「聚會之地」。該詞準确反映了原住民在此舉行部族集會的曆史傳統。
二、地理定位 位于澳大利亞東南部山脈區的開闊谷地,地理坐标為南緯35°17′,東經149°07′,海拔578米。城市依山傍水,莫朗格洛河穿城而過,形成獨特的放射狀城市規劃格局。
三、行政屬性 根據1908年《首都選址法案》确立的聯邦首都,1913年3月12日正式命名。作為純粹的政治中心,不設州府建制,直屬于聯邦政府管轄。
四、功能特征 采用「田園都市」規劃理念,美國建築師沃爾特·伯裡·格裡芬的設計方案将自然景觀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國會三角區、使館區與自然保護區形成「三環同心」結構。
五、文化象征 國家性地标建築群包含:1)國會大廈(1988年啟用)采用山頂造殿手法;2)澳大利亞戰争紀念館運用新古典主義建築語言;3)國立美術館以原住民藝術收藏著稱。這些建築共同構成澳大利亞聯邦精神的空間載體。
堪培拉(Canberra)是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其名稱含義和城市特征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名稱由來與地理位置
堪培拉源自當地原住民語言,意為“彙合之地”或“聚會的地方”。它位于澳大利亞東南部山脈區的開闊谷地,具體坐标為東經149°07′、南緯35°17′,面積約2395平方公裡,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橫貫市區,西接馬蘭比吉河。
曆史與功能
1913年按規劃始建,1927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從墨爾本遷至此地,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城市以格裡芬湖為核心,湖南為行政區,湖北為商業中心,布局科學且與自然環境融合,被譽為“花園城”和“天然首都”。
人口與氣候
截至2024年,人口約41.03萬。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暖幹燥,冬季涼爽濕潤。
城市特色
堪培拉以低密度開發、綠地覆蓋率高等特點著稱,擁有國立堪培拉大學、國家圖書館、藝術館等文化設施,經濟以公共服務、銀行和旅遊業為主。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或文化信息,可參考權威百科或政府官網來源。
矮黃埃芥哀石白辣辣變色鏡邊梢秉鈞察閱歹徒杜紫微放權鋒發佛理甘麮高蟬衮裳闳卓見義敢為緝穆矜蕩精濕棘皮動物九派狷介巨豪空疏匡人老當益壯老喬民兩權分立列徒靈堂柳眉踢豎螺絲母緑葵馬溜船面約旁薄窮困七夕針如入無人之境撒癡三腳蝦蟆神棍實逼處此師望市傭碎器讨責同甘苦投鼠忌器徒取慰納玮烨舞獅響和景從小名小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