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對司中、司命、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等的祭祀,也叫群祀。《周禮·春官·肆師》:“立小祀用牲。”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小祀司命已下。 玄 謂:小祀又有司中、風師、雨師、山川、百物。”《舊唐書·禮儀志一》:“司中、司命、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
“小祀”是中國古代祭祀體系中的一種類别,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小祀指古代對司中、司命、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等自然神祇及次要神靈的祭祀,屬于等級較低的祭祀活動,又稱“群祀”。其祭祀對象多為與自然現象、地域相關的神祇,與“大祀”“中祀”形成層級區分。
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肆師》,記載“立小祀用牲”,漢代鄭玄注解稱小祀包括司中、風師、雨師等。唐代《舊唐書·禮儀志》進一步明确:“司中、司命、風伯、雨師、諸星、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說明其制度延續至後世。
小祀涵蓋的神靈範圍較廣,主要包括:
小祀的儀式規格較低。據《周禮》記載,祭祀時僅用牲畜(“用牲”),而無需更隆重的禮器或樂舞。其規模與帝王祭天、祭祖等“大祀”相比更為簡樸。
明代将小祀納入吉禮範疇,成為國家禮制的一部分。此外,後世也衍生出成語“小祭祀”,用于諷刺對瑣事過分莊重的行為(如提及),但此含義屬引申用法,與原義不同。
小祀反映了古代“萬物有靈”的信仰體系,是官方對自然神和地域神制度化祭祀的體現,其等級、對象及儀式均區别于更高規格的祭祀活動。
小祀是一個表示祭祀小規模儀式的詞語。
小祀的部首是示,總共有9個筆畫。
《小祀》是古代經典文獻《禮記·祭法》中的一部分,用于描述祭祀活動中的小型儀式。
小祀的繁體字為「小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小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秦漢時期的甲骨文中,小祀的寫法可能是「小囗止」。
1. 今天我們舉行了一場小祀儀式,向祖先表達我們的敬意。
2. 她專門學習了小祀儀式的禮儀和規矩。
小祀台、小祀禮、小祠堂、小祀場
小祭、小祭祀、小祀典、小拜
大祀、盛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