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館,故 明 人稱由進士考選庶吉士入翰林院為“考館”,蓋當時習語。 清 因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丁未閩中詞林之盛》:“三月廷試,則 張瑞圖 為探花;五月考館,則 林欲楫 、 楊道寅 為庶吉士,又皆 晉江 人。”
“考館”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明代翰林院制度
明初翰林院分為文翰館和文史館,進士通過考試選拔為庶吉士并入翰林院的過程被稱為“考館”。這一制度在清代沿用,成為科舉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具體流程
通過殿試的進士需參加翰林院組織的考試(即“館選”),成績優異者成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為日後擔任高級官職做準備。
部分資料提到“考館”可泛指嚴格審查的考試或評審環境,例如競賽、評比等場合。但這一用法并非曆史原義,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考館”原指明代翰林院選拔庶吉士的制度,屬特定曆史術語;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或明清科舉相關文獻。
考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考”字意為考試,指通過一系列的測試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或知識水平;而“館”字則指建築物,特指供人活動、交流或娛樂的場所。
因此,考館可以理解為指供人進行考試或評估活動的場所。
考館的拆分部首為“⺧”和“艹”,分别屬于彳部和艸部。
“⺧”是彳部的一個筆畫,表示人走的動作;“艹”是艸部的一個筆畫,表示植物。
考館的總體筆畫數為15畫。
考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而在當代漢語中仍常被使用。
在繁體字中,考館的寫法是「考館」。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考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清朝時期的康熙字典為例,考字的寫法是「攵考」,而館字的寫法是「⻏」。
1. 這是一所曆史悠久的考館,曾經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子。
2. 我們要在考館裡參加明天的英語考試。
1. 考試:指通過一系列的測試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或知識水平。
2. 考場:指供人進行考試的場所。
3. 館長:指一個館的負責人。
近義詞:考點、考場、考室
反義詞:自習室、教室、遊樂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