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考館的意思、考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考館的解釋

明 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館,故 明 人稱由進士考選庶吉士入翰林院為“考館”,蓋當時習語。 清 因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丁未閩中詞林之盛》:“三月廷試,則 張瑞圖 為探花;五月考館,則 林欲楫 、 楊道寅 為庶吉士,又皆 晉江 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考館”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和翰林院制度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考館”指明清時期科舉會試後,對錄取的貢士進行的覆試環節。此考試在翰林院内的“庶常館”(簡稱“館”)舉行,旨在進一步選拔優秀人才進入翰林院深造,故稱“考館”。

例證:

《明史·選舉志》載:“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于廷,曰廷試……廷試後,複考于翰林院,曰考館。”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科舉流程關聯:

    • 考生通過會試成為“貢士”後,需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廷試),确定進士排名。
    • 殿試後,新科進士中成績優異者(通常為一甲及部分二甲)需再參加“考館”,通過者可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稱“庶吉士”。
    • 制度依據:清代《欽定大清會典》規定:“新進士殿試後,由翰林院奏請考選庶吉士,試以詩賦,謂之考館。”
  2. “館”指庶常館:

    • 庶常館是翰林院内培養儲備高級官員的機構,庶吉士在此學習三年,經“散館考試”後分配官職。
    • 文獻佐證:《清史稿·職官志》載:“庶常館,教習滿、漢各一人……以翰林官充,掌教庶吉士。”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第6卷,第1273頁:

“考館:明清科舉考試中,殿試後對進士進行的覆試。合格者入翰林院庶常館為庶吉士。”


權威參考文獻:

  1. 《明史·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查看來源(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需标注具體章節)

  2. 《清史稿·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查看來源

  3. 《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4.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線上版參考

  5.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第三章“翰林院與庶吉士制度”詳述考館流程。

網絡擴展解釋

“考館”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曆史制度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1. 明代翰林院制度
    明初翰林院分為文翰館和文史館,進士通過考試選拔為庶吉士并入翰林院的過程被稱為“考館”。這一制度在清代沿用,成為科舉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2. 具體流程
    通過殿試的進士需參加翰林院組織的考試(即“館選”),成績優異者成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為日後擔任高級官職做準備。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考館”可泛指嚴格審查的考試或評審環境,例如競賽、評比等場合。但這一用法并非曆史原義,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考館”原指明代翰林院選拔庶吉士的制度,屬特定曆史術語;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或明清科舉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陽李白食暴刻飽食煖衣奔沸邊歌必赤赤壁中書長胥塵蠹沉魚落雁惷駁鬥杓蕃坊防禁法章飛跳敷對高岸深谷高言格末耕人鈎連果悍黃栗留慧照金鈴廄肥舊洿枯燥無味攔稅樂跎跎利漕渠梨花月樓梯間麻槌貌像末略末類目量意營慕尚貧僧齊雞開府親通穹漢日富設都室迩人遙市郊嗜書十鼠同穴瘦削逃逸天耳天業同列灣酸毋庸置議香資閑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