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不經心貌。《梁書·夏侯詳傳》:“ 齊明帝 為刺史,雅相器遇。及輔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 詳 及鄉人 裴叔業 日夜與語, 詳 輒末略不酬。帝以問 叔業 , 叔業 告 詳 , 詳 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末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末略(拼音:mò lüè)指漫不經心的樣子,通常用于形容态度或描述不夠詳盡、不細緻的狀态。其中:
《梁書·夏侯詳傳》中,齊明帝與夏侯詳、裴叔業交談時,夏侯詳因“不為福始,不為禍先”的處世态度,表現出“末略不酬”(回應簡略而不專注),體現了該詞的典型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古籍原文。
末略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表示某個事物、文章等結束的标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皿。其中,木表示“木材”、“木料”等;皿表示“盛放”、“容器”等。
末略的筆畫數為8畫。具體的寫法是首先寫木的左半部分,然後再書寫右邊的皿部分。
末略起源于古代的文學和書法藝術。古時候,人們在文學作品或信函的結尾處使用“末”字來表示結束,後來逐漸演變為使用“末略”一詞。
末略的繁體字為“末略”。繁體字是在簡化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保留了漢字的傳統形狀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現代的“略”字是由“田”和“各”兩個部首組成,而古代的寫法中,是由“⺠”和“各”兩個部首組成。
1. 這篇文章末略,希望引起你的思考。
2. 請接下來留意末略部分,其中包含重要的信息。
末尾、略微、略帶、略過。
結束、完結、終了、終止。
開頭、開始、起始、啟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