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骨的意思、粉骨的詳細解釋
粉骨的解釋
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南齊書·王僧虔傳》:“一門二世,粉骨衛主,殊勳異績,已不能甄,常階舊途,復見侵抑。”《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報命讎門。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 宋 蘇轍 《為兄轼下獄上書》:“臣願與 軾 洗心改過,粉骨報效。”
詞語分解
- 粉的解釋 粉 ě 細末兒:粉末。粉劑。粉塵。米粉。花粉。藥粉。漂 * 。 特指化裝用的粉末:香粉。粉墨登場。粉黛。撲粉。粉霜。 用塗料抹刷:粉刷。粉飾。 使破碎,成為粉末:粉碎。粉身碎骨。 白色的或帶粉末的:粉牆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專業解析
粉骨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與成語“粉身碎骨”密切相關:
-
字面本義:骨頭粉碎
指身體(尤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碎裂成粉末狀,形容極嚴重的物理損傷。此義項直接源于“粉”的動詞用法(使粉碎)與“骨”的本義組合。例如:
“粉骨”即骨骼碎裂如粉末,常見于描述重創或慘烈犧牲的場景。
-
引申義:為信念不惜徹底犧牲
作為“粉身碎骨”的縮略形式,強調為某種目标(如報恩、盡忠、追求理想)甘願付出生命,體現極緻的奉獻精神。例如:
古人以“粉骨難報”表達對恩情的無以為報,或借“粉骨碎身”抒發為國捐軀的決絕。
文化内涵與權威引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粉身碎骨”釋為“身體粉碎(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喪生)”,印證“粉骨”蘊含的犧牲精神。
- 《漢語大詞典》:收錄“粉骨”詞條,引《敦煌變文集》例證其作為“粉身碎骨”的早期簡寫形式,凸顯其曆史淵源。
- 《成語大辭典》:指出“粉身碎骨”出自唐代蔣防《霍小玉傳》,後世文學(如《紅樓夢》)沿用“粉骨”以凝練表達獻身之意。
- 王力《古漢語字典》:注解“粉”含“使……粉碎”的使動用法,佐證“粉骨”的構詞邏輯與語義強度。
來源依據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成語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成語大辭典》.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王力. 《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粉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常用于表達為某種目的或信念甘願犧牲生命的決心。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粉骨的字面意思是“骨頭粉碎”,實際指代身體的徹底毀滅,強調不惜生命代價的奉獻或犧牲。例如《南齊書·王僧虔傳》中提到“粉骨衛主”,意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衛君主。
2.用法與語境
- 詞性:動詞性短語,多作謂語或狀語。
- 常見搭配:如“粉骨報效”“粉骨衛主”,常與忠義、報恩等主題相關。
- 感情色彩:中性,既可表達正面奉獻(如盡忠、報恩),也可描述被迫犧牲的慘烈場景。
3.古籍出處
- 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南齊書》記載“一門二世,粉骨衛主”。
- 宋代蘇轍《為兄轼下獄上書》中亦用“粉骨報效”表達為兄長贖罪的決心。
4.與相關成語的關聯
- “粉骨碎身”:指身軀粉碎,強調犧牲生命的決絕,如唐代《霍小玉傳》。
- “粉身碎骨”:含義相近,常見于詩文,如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
5.現代使用
-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如描述曆史人物的忠烈事迹。
“粉骨”通過極端化的身體毀滅意象,凸顯對目标的極度忠誠或奉獻,其文化内涵與儒家“舍生取義”思想密切相關。如需更多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倒寶靈北宮詞紀不華不至緊裁覆猜慮蟬聯蠶緒産母懲罰重身丑逆楚畹催花鼓德度發懵防護堤法味鋒鍉負慚覆塞跟履管闚汩咄咕嚨還姓好戴高帽紅桂紅薯歡合灰罐火節記志課曆空房間連夜泠支镂人沒了落秘怪木梗之患内寝千夫所指倩笑趣向阮婦蕊粉三年五載燒埋沈寂十夫客守心鐵君吞炭王會嵬崔霧敞梧楸小軍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