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康乂的意思、康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康乂的解释

(1).安治。《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颖达 疏:“《释詁》云:康,安也;乂,治也。”《后汉书·顺帝纪》:“俭以恤民,政致康乂。” 明 宋濂 《故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权奸自是而屏迹,政治自是而康乂。”

(2).指健康平安。 宋 苏辙 《祭灵惠汪公文》:“自夏及秋,中间祷禳,神不厌瀆,卒保康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康乂(kāng yì)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康”与“乂”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社会安定、治理有序、百姓和乐的状态。以下从构词、释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单字溯源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安也”,引申为安宁、丰足、健康。如《诗经·唐风》中“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郑玄笺注“康,安也”。
    • 延伸义:在政治语境中多指国泰民安,如《尚书·康诰》“用康保民”,即通过善政使民众安定。
  1. 乂(yì)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芟草也”,本指除草,后引申为治理、安定。如《尚书·尧典》“有能俾乂”,指有才能者治理天下。
    • 政治内涵:特指通过德政实现社会秩序,如《汉书·武五子传》注“乂,治也”。

二、合成词“康乂”的释义

“康乂”属同义复合词,强调双重安定状态:

经典用例:

《尚书·康诰》:“用康乂民。”

孔颖达疏:“用此道安治民,使民安乐。”

此处“康乂”作动词,意为通过德政使百姓安居乐业,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三、文化意蕴

“康乂”凝结中国古代治国理想:


“康乂”是承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词汇,其内涵超越字面安定之意,更指向德治下的全面社会和谐。现代语境中虽罕用,但作为文化基因,仍见于“康宁”“保乂”等衍生词中。


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
  3. 《宋书》(梁·沈约)
  4. 《字汇》(明·梅膺祚)

网络扩展解释

“康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安治
    指社会安定、治理有序的状态。如《书·康诰》提到“惟民其康乂”,强调通过良好治理使百姓安宁。该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后汉书》记载“政致康乂”,意为政治达到安定。

  2. 健康平安
    形容个人身体安康、生活无忧。例如宋代苏辙的祭文中用“卒保康乂”表达对健康平安的祈愿,现代释义也延续了这一含义。


二、使用场景

注:拼音为kāng yì(非中的“kānɡ kānɡ”),需注意与形近字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白挺北郭先生孛篮波查不丁点儿参解厕混禅思差移淡巴菰担戴冬烘先生鄂博藩岳废轶風顔讽绎佛老挂表贯陌孤独寒乞儿黄口小儿护谷虫徽烈浇冷水矫然矫妄教职借尸还阳急刻井水不犯河水精盐浸微浸消绝色佳人君权连中三元乱麻麻芒荒鸣镝弄兵炮打灯儿砰硼霍落偏头痛千分尺七残八败沙笔申覆鼠腹蜗肠昙花一现探爪提纲振领涂柑图子魏紫姚黄挝筑五言四句献书小愒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