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怠散的意思、怠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怠散的解釋

松懈散漫。《後漢書·儒林傳序》:“自 安帝 覽政,薄於蓺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 梁啟超 《論湖南應辦之事》:“吏治之怠散久矣,參劾則無人可用,亦不可勝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怠散”是漢語中表示松懈懶散狀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拆分與整體釋義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釋義為“懶惰;松懈”,如“怠工”“懈怠”,強調行為上的消極狀态;“散”則指“松開;分散”,如“松散”“渙散”,側重形态或精神的不集中。二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詞義結構。

二、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怠散”定義為“松懈散漫”,特指“在工作或學習中缺乏專注力與積極性”的心理行為狀态。該詞常見于描述集體紀律性下降(如“軍容怠散”)或個人态度不端(如“治學怠散”)等語境。

三、文獻用例印證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有“學者忌怠散之風”的訓誡,印證該詞自古用于學術領域批評敷衍苟且的學習态度。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公文、評論等正式文體,如“整頓怠散的工作作風”(《人民日報》語料庫)。

四、語用特征辨析

與近義詞“懈怠”相比,“怠散”更突出行為外顯的松散形态;相較于“懶散”,則更強調對特定事務的責任心缺失。該詞多含貶義,常見于組織管理、教育督導等需要紀律約束的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怠散”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dài sàn
基本含義:指松懈散漫、懶散懈怠的狀态,常用來形容人缺乏積極性或責任心。

詳細說明

  1. 詞義構成

    • “怠”指懶惰、輕慢,“散”指松散、不集中,組合後強調身心上的懶散和行動上的懈怠。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後漢書·儒林傳序》:“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描述東漢時期儒學教育松弛的現象。
    • 梁啟超在《論湖南應辦之事》中用于批評吏治問題:“吏治之怠散久矣”。
  3.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批評工作、學習或管理中的不認真态度,如:“團隊因怠散導緻效率低下”。
  4. 近義詞
    松懈、懶散、懈怠。

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查看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艾年安家鳌戴被旱比肩系踵薄相潮州大鑼鼓寵子稠綴槌牛槌提出局調數釘鞋方牀放潑藩飾飛榱公名歸結毫不氣餒橫施鴻信回春之術禍福無門,惟人所召獎罰分明檢計揭瘡疤踑坐卷面均禮懇誠涳蒙饋爨另開厲聲龍缽馬爬泯除槃槊辟惡車皮裡抽肉罄卷取稱敺養三藩之亂喪門星讪讓勝敗乃兵家常事死工夫松滋侯所有者權益逃軍提制通漕蚊廚無娒仙構小話兒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