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濟。《宋書·孝武帝紀》:“可出倉米付 建康 、 秣陵 二縣,隨宜贍恤。若濟拯不時,以至捐棄者,嚴加糾劾。”
“濟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為jì zhěng,意為“救濟”,指通過物質或行動幫助處于困境的人或群體。例如《宋書·孝武帝紀》中記載:“若濟拯不時,以至捐棄者,嚴加糾劾”,此處“濟拯”即指官府對災民的赈濟措施。
《宋書》中的用例表明,“濟拯”在古代多與政府行為相關,如開倉放糧、減免賦稅等政策,體現自上而下的救助行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救濟”“援助”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赈濟制度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宋書》等史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濟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幫助、救助、援救。
根據《康熙字典》,《濟拯》的部首是水(氵)和手(扌),共計13個筆畫。
《濟拯》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其中,“濟”指的是“救助”、“援助”,而“拯”表示“救助”、“救濟”。合并在一起,表示對人或事物進行幫助、解救或救助。
《濟拯》的繁體字是「濟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濟拯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碑銘中的漢字寫法。
1. 他多次向那些受災地區捐款,力圖為災民提供濟拯之力。
2. 在困境中,他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濟拯,擺脫困境。
濟世、濟困、濟貧、濟弱、拯救、援助
救助、拯救、解救、救援、扶助
抛棄、遺棄、放任、無視、不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