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刮楹的意思、刮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刮楹的解釋

刮削摩擦過的柱子。《禮記·明堂位》:“山節、藻棁、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鄭玄 注:“刮,刮摩也。” 孔穎達 疏:“刮楹者,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刮楹”是古代建築術語,指經過刮削或打磨處理的柱子,主要用于描述天子廟宇的裝飾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刮楹”指用密石(質地細膩的石材)精細打磨過的柱子。其中,“刮”意為刮摩(打磨),“楹”即堂屋前的立柱。

  2. 文獻出處
    該詞源自《禮記·明堂位》,原文列舉了天子廟飾的多種元素,包括“山節、藻棁、刮楹”等。鄭玄注:“刮,刮摩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以密石摩柱”。

  3. 應用場景
    特指古代高規格建築(如皇家宗廟)中經過細緻工藝處理的立柱,體現等級與莊嚴感。

  4. 延伸說明

    • 工藝細節:可能涉及石材抛光或木柱表面處理,以達到光滑效果。
    • 文化意義:此類裝飾象征禮制與權力,常見于周代祭祀建築。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解析,可參考《禮記》相關注釋或專業建築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刮楹

刮楹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刮的拆分部首為刀,劃意為用刀或其他銳利的物件在表面上擦過。楹的拆分部首為木,意為門柱,通常指門柱上的橫梁。

刮楹的筆畫分别為9畫和13畫。

刮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主要是用來描述修建寺廟、宮殿等建築時,将刮平的橫梁固定在門柱上的過程。當時,這一步驟被稱為刮楹。

刮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刮櫈」。

古代漢字寫法中,刮楹的寫法稍有不同,不過整體形狀相似。在甲骨文中,刮楹的形态為「」;在金文中,刮楹的形态為「」;而在篆書中,則變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樣子。

例句:
1. 修建廟宇時,刮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2. 他用錐子刮了一下楹上的泥土。

組詞:刮風、刮濕、刮痧、刮胡刀。

近義詞:刨楹、刻楹、削楹。

反義詞:楹立、楹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