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盪漾 ”。波動貌。 唐 張說 《江山愁心賦寄子嶽州作》:“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鳥為花兮猿為子,紛盪瀁兮言莫拟。” 明 張居正 《遊衡嶽記》:“五峰背擁,雲海盪漾,亦勝境地。”
同“ 蕩漾 ”。1.水波上下起伏。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王微<養疾>》:“北渚有帝子,蕩瀁不可期。”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瀁。”
(2).思想、感情等起伏波動。 唐 李白 《愁陽春賦》:“蕩瀁惚怳,何垂楊旖旎之愁人?”
“蕩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拼音為dàng yǎng(、),本義指水波起伏波動的狀态,與“蕩漾”同義。例如唐代韓愈詩句“驚波忽蕩瀁”即描述水面波浪的動态。
文獻例證
引申含義
該詞可引申為思想、情感的起伏波動,如南朝江淹詩句“蕩瀁不可期”暗含情感難以捉摸的意境。
同義詞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蕩漾”替代“蕩瀁”,後者多出現于古典文學或特定修辭語境中(、)。
注:由于“蕩瀁”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的波動感或情感層次。
蕩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淘汰掉不好的,去除雜質。
蕩(dàng):草(cǎo)字頭,木(mù)字旁,共9畫。
瀁(yǎng):氵(三點水)字旁,羊(yáng)字底,共17畫。
蕩瀁的出處可追溯到《莊子·天運篇》:“乃使蕩瀁其心,以贊白日之光。”繁體字為「蕩瀁」。
古代漢字寫法中,蕩瀁可以被寫成「盪浤」或「澄濆」。不同的寫法在不同的時期有着不同的呈現。
1. 為了提高産品質量,我們需要對原材料進行蕩瀁。
2. 在新的開始中,我們應該蕩瀁一切不利于進步的因素。
蕩瀁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語:
1. 蕩瀁心靈:将内心中負面的思想和情緒排除,保持清淨的狀态。
2. 蕩瀁雜念:清理思緒中的瑣碎雜念,使思路清晰。
近義詞:清除、排除、淨化。
反義詞:保留、保護、留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