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蕩瀁的意思、蕩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蕩瀁的解釋

亦作“ 盪漾 ”。波動貌。 唐 張說 《江山愁心賦寄子嶽州作》:“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鳥為花兮猿為子,紛盪瀁兮言莫拟。” 明 張居正 《遊衡嶽記》:“五峰背擁,雲海盪漾,亦勝境地。”


同“ 蕩漾 ”。1.水波上下起伏。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王微<養疾>》:“北渚有帝子,蕩瀁不可期。”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瀁。”

(2).思想、感情等起伏波動。 唐 李白 《愁陽春賦》:“蕩瀁惚怳,何垂楊旖旎之愁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蕩瀁”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雙音節連綿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屬于“疊韻聯綿字”範疇,具有以下三層含義:

  1. 水波流動貌(《王力古漢語字典》):本義指水面波紋連續起伏的動态,如《楚辭·九思》中“臨深水兮蕩瀁”即描繪水波綿延的景象。該用法常見于漢魏六朝文學,與“蕩漾”存在通假關系。

  2. 心神飄忽狀(《聯綿字典》):引申為思緒或情感的不安定狀态,如唐代張鷟《遊仙窟》中“心神蕩瀁,若在江海”即表現思緒的浮動迷離。此義項在唐宋詩詞中多用于描寫愁思或情愫。

  3. 聲音回蕩态(《辭源》第三版):特指聲音在空間中的持續傳播,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中“鐘鼓蕩瀁響虛空”形容梵音回響的宗教意境。該用法具有鮮明的佛教文獻特色。

該詞的詞形演變可追溯至先秦“湯洋”、漢代“蕩陽”等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已逐漸被“蕩漾”替代。根據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統計,其在現存古籍中共出現47次,主要分布于宗教典籍與文人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

“蕩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拼音為dàng yǎng(、),本義指水波起伏波動的狀态,與“蕩漾”同義。例如唐代韓愈詩句“驚波忽蕩瀁”即描述水面波浪的動态。

  2. 文獻例證

    • 唐代張說《江山愁心賦》中用“紛盪瀁兮言莫拟”描繪江上深林霧氣與水波交織的朦胧景象。
    • 明代張居正《遊衡嶽記》以“雲海盪漾”形容山間雲霧如海浪般起伏。
  3. 引申含義
    該詞可引申為思想、情感的起伏波動,如南朝江淹詩句“蕩瀁不可期”暗含情感難以捉摸的意境。

  4. 同義詞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蕩漾”替代“蕩瀁”,後者多出現于古典文學或特定修辭語境中(、)。

注:由于“蕩瀁”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的波動感或情感層次。

别人正在浏覽...

百材爆破筒編着蟬花陳見棽離摛章炊事員春酎出師無名褡連打平點勘掉刀締姻動蕩不安端人堆垛迩志惡衣粗食偾起撫盤服翼該達概愆歌塵化衣胡言亂語椒芳羁勒謹力謹願忌勝舉厝絶類抗衡空晴魁彥褲纨晽晽留決鯉魚門幹挈持起頗乳筩燒紙馬申勒世儒樹頭鮮肆欲聳動天假因緣歪憊妩麗物美價廉香木曉籌西膠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