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被迫走冒險的道路。挺,本作“鋌”。《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唐 蕭穎士 《贈韋司業書》:“挺而走險,何公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清 顧炎武 《中憲大夫寇公墓志銘》:“當此衆怒如水火之時,焉知不激之挺而走險,以成意外之患耶!”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三幕:“老百姓們是因為不能聊生,所以才挺而走險。”亦省作“ 挺險 ”。 清 黃景仁 《三月十六日》詩:“嗟我何為亦挺險?脫有不測無此身。”
“挺而走險”的正确寫法應為“铤而走險”,是常見的誤用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在無路可走或危急情況下被迫采取冒險行動,常含貶義,強調因客觀壓力而非主觀意願的冒險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挺而走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冒險放棄保險、安全的方式,選擇冒險的行動或決策。在面臨困難或險境時,人們選擇勇敢面對和冒險嘗試,以獲得更大的收益或實現目标。
挺而走險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挺:手+力,共7畫
而:丿+大,共6畫
走:走字旁,共7畫
險:阝+佥,共11畫
挺而走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孟嘉傳》中,原文是“向無奈之地,挺而走險”,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成語。
挺而走險在繁體文化圈中的使用為「挺而走險」。
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挺而走險。
以下是例句: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毅然挺而走險,甘冒風險。
有時,隻有挺而走險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組詞:遠走高飛、闖蕩江湖、行險顧忌
近義詞:冒險、冒險行事、大不敬、不怕困難
反義詞:保險、小心謹慎、穩妥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