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節的意思、逆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節的解釋

(1).叛逆的念頭或行為。《管子·勢》:“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為篡殺兇逆之節。”《隋書·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輕悍,易興逆節。” 清 侯方域 《顔真卿論》:“是時 僕固懷恩 雖未叛,然其逆節已著矣。”

(2).指違背倫6*理的行為。《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 韋昭 注:“害殺忠正,故為逆節。” 漢 劉向 《列女傳·魏節乳母》:“豈可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

(3).猶叛逆。《後漢書·朱浮傳》:“今 彭寵 反畔, 張豐 逆節,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以時滅之。”《新唐書·外戚傳·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節,斲棺暴屍,夷其墓。” 清 龔炜 《巢林筆談續編·六朝名教頹陵》:“ 晉 王敦 、 桓溫 ,叛臣也,而《世説》猶稱 敦 為 王大将軍 ,稱 溫 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節為異。”

(4).指叛逆者。 三國 魏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揜讨逆節,折衝四海。”《宋書·沉文秀傳》:“凡諸逆節,親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詠懷》之一:“胡雛逼神器,逆節同所歸。” 仇兆鳌 注:“逆節,指附賊者。”

(5).違背法度。《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凡殺無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節絶理。”

(6). 陝西 臨潼 風俗。重陽節登 骊山 ,飲茱萸酒,親友互贈棗糕,名曰“逆節”。參閱《陝西通志·風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逆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逆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為綜合整理後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含義

逆節(nì jié) 主要指違背正道、違反常理的行為或态度,常用來形容不守規矩、不遵道義的行為。


二、具體釋義

  1. 叛逆的念頭或行為
    指謀反、叛亂等違反綱常的舉動。
    ▶ 例:《管子·勢》提到“逆節萌生”,尹知章注“言将為篡殺兇逆之節”;《隋書》中亦用“易興逆節”描述民衆易生叛亂傾向。

  2. 違背倫理或道義
    指殺害忠良、背信棄義等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
    ▶ 例:《國語·越語下》記載“害殺忠正,故為逆節”;《列女傳》中魏節乳母拒絕“廢正義而行逆節”。

  3. 指代叛逆者
    直接用于稱呼反叛者或叛亂勢力。
    ▶ 例:《宋書·沉文秀傳》稱“凡諸逆節,親為戎首”;杜甫詩“逆節同所歸”中的“逆節”指安史之亂中的附逆者。

  4. 違背法度
    特指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
    ▶ 例:《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批評其“逆節絕理”,即違背法理。


三、特殊風俗

陝西臨潼地區曾将重陽節稱為“逆節”,習俗包括登骊山、飲茱萸酒、互贈棗糕等。此用法為地域性文化現象,與常規詞義不同。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嚴重違背道德、法律的行為,如描述叛亂、背信、暴虐等,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隋書》《漢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逆節的意思

逆節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違背常規和準則的行為或态度。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事物與一般情況相反。

逆節的部首和筆畫

逆節的部首是辶(辵),總共包含7個筆畫。

逆節的來源

逆節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由“逆”和“節”兩個字組合而成。

逆節的繁體字

逆節的繁體字為「逆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逆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寫法可以因時代和地區而異。

逆節的例句

1. 他逆節違規,不僅讓自己陷入困境,也給他人帶來了麻煩。

2. 這種逆節的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争議。

逆節的相關詞語

1. 違反:指違背規則、準則。

2. 不顧:指不在意,不考慮。

3. 反常:指與正常情況不符。

逆節的反義詞

1. 順節:指按照準則、常規行事。

2. 守紀:指遵守規矩、不違背準則。

3. 正常:指與常規一緻,沒有違背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