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叛逆的念頭或行為。《管子·勢》:“逆節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為篡殺兇逆之節。”《隋書·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輕悍,易興逆節。” 清 侯方域 《顔真卿論》:“是時 僕固懷恩 雖未叛,然其逆節已著矣。”
(2).指違背倫6*理的行為。《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 韋昭 注:“害殺忠正,故為逆節。” 漢 劉向 《列女傳·魏節乳母》:“豈可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而行逆節哉!”
(3).猶叛逆。《後漢書·朱浮傳》:“今 彭寵 反畔, 張豐 逆節,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以時滅之。”《新唐書·外戚傳·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節,斲棺暴屍,夷其墓。” 清 龔炜 《巢林筆談續編·六朝名教頹陵》:“ 晉 王敦 、 桓溫 ,叛臣也,而《世説》猶稱 敦 為 王大将軍 ,稱 溫 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節為異。”
(4).指叛逆者。 三國 魏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揜讨逆節,折衝四海。”《宋書·沉文秀傳》:“凡諸逆節,親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詠懷》之一:“胡雛逼神器,逆節同所歸。” 仇兆鳌 注:“逆節,指附賊者。”
(5).違背法度。《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凡殺無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節絶理。”
(6). 陝西 臨潼 風俗。重陽節登 骊山 ,飲茱萸酒,親友互贈棗糕,名曰“逆節”。參閱《陝西通志·風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逆節漢語 快速查詢。
“逆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逆”指違背、不順從,“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規範、秩序或時令規律。兩字組合後,核心含義為違反自然規律或社會準則的行為。
時序違常
指氣候、物候違背季節規律。例如《古代漢語詞典》引《淮南子·時則訓》:“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謂之逆節”,描述春季出現夏季氣候的反常現象。
倫理失序
在禮法層面特指違背君臣、長幼等綱常關系。《漢語大字典》收錄“逆節”為古代罪名,如《管子·君臣》中“逆節萌生”指臣子僭越君權的行為。
軍事術語
古代兵書《吳子》以“逆節”指代敵軍暴露弱點或違反戰局規律的狀态,如“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此逆節也”。
星象占驗
漢代谶緯文獻《春秋運鬥樞》将“逆節”與天文異象關聯,認為星辰逆行預示人間災變,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漢書·五行志》記載:“冬至逆節,陽下入地”,指冬至後陽氣應升而未升的自然反常;《三國志》中諸葛亮《出師表》“恐逆節傷化”則批判違背君臣之道的行徑。兩例分别從自然、社會層面诠釋該詞的曆時語義。
“逆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為綜合整理後的詳細釋義:
逆節(nì jié) 主要指違背正道、違反常理的行為或态度,常用來形容不守規矩、不遵道義的行為。
叛逆的念頭或行為
指謀反、叛亂等違反綱常的舉動。
▶ 例:《管子·勢》提到“逆節萌生”,尹知章注“言将為篡殺兇逆之節”;《隋書》中亦用“易興逆節”描述民衆易生叛亂傾向。
違背倫理或道義
指殺害忠良、背信棄義等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
▶ 例:《國語·越語下》記載“害殺忠正,故為逆節”;《列女傳》中魏節乳母拒絕“廢正義而行逆節”。
指代叛逆者
直接用于稱呼反叛者或叛亂勢力。
▶ 例:《宋書·沉文秀傳》稱“凡諸逆節,親為戎首”;杜甫詩“逆節同所歸”中的“逆節”指安史之亂中的附逆者。
違背法度
特指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
▶ 例:《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批評其“逆節絕理”,即違背法理。
陝西臨潼地區曾将重陽節稱為“逆節”,習俗包括登骊山、飲茱萸酒、互贈棗糕等。此用法為地域性文化現象,與常規詞義不同。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嚴重違背道德、法律的行為,如描述叛亂、背信、暴虐等,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隋書》《漢書》等古籍原文。
安身頒榜贲镛辨嚴纏齒羊唱拜大殺風景大統曆飛軿撫綏萬方綱法共模孤怯海素畫日貨店護商兼山嗟憤矜愛進退維亟寄適君親開獎狂僭況味匮止來遲攔河壩臁瘡鍊魄流紅倫敦漫卷門簾明靈明眼漢摩娑石年老力衰凝湛潘文樂旨攀枝花市評檢清吏青天三率三英山籠糁盆十殿屍頭嗣立燧林同仇敵忾桶子圍屏物傷其類顯懿謝弟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