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顺遂;不得志。形容畏缩不安。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心期正萧索,宦序仍跼缩。”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倘余得走贺堂下而见侯之侍立左右,将有跼缩求去如 秦公 之客者乎?”
2.迫仄;狭小。 宋 欧阳修 《病暑赋》:“矧空庐之湫卑兮,甚龟蜗之跼缩。”
3.亦作“ 跼蹜 ”。蜷缩伛偻貌。
"跼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不得志与畏缩
形容人在仕途或处境中不顺遂、困顿不安的状态。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中"宦序仍跼缩",明代唐顺之的寿序也以"跼缩求去"形容局促不安的心理状态。这与"跼"字本身的拘束含义相关,体现人被环境限制的窘迫感。
空间上的狭小蜷缩
指物理空间的狭窄或身体蜷曲的形态。欧阳修《病暑赋》用"龟蜗之跼缩"比喻暑热中蜷缩的窘态,此处将龟、蜗的蜷缩特征与人居环境的压抑感相结合,具有生动的意象表达。
行为姿态的拘谨
"跼"作为"局"的异体字,可引申为小心翼翼、徘徊不前的肢体语言。如《宋史》中"歛板踧缩"描述官员面对皇帝责备时的畏缩姿态,虽用"踧缩"但语义相通,均指向因压力产生的拘谨体态。
补充说明:"跼缩"在古籍中多作复合动词使用,其核心语义源于"跼"的蜷曲义与"缩"的收敛义。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古典文献解读。如需具体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全唐诗》等典籍。
《跼缩》是一个动词,指的是人或动物因为害怕、紧张或疼痛而身体抖动或收缩。
《跼缩》由“足”和“束”两个部首组成。
《跼缩》共有9画。
《跼缩》是一词汇派生字,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距躊」。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所以《跼缩》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
1. 在触电的瞬间,他全身跼缩并发出一声尖叫。
2. 看到狼群逼近,兔子立刻跼缩成一团,希望能够逃脱注意。
跼战、跼动、缩跼
战栗、颤抖、抖动
放松、稳定、舒展
捱三顶五孛星伯姊蹭蹬鼂采巢笙当场出彩躭忧负妒干法甘霖扞御高睨骇浪惊涛豪厘黑娄娄灰不喇唧猳国尖鋭家途极美进取锦西风讥绳积苏九拜恺恻可说空拳愧悔腊花莱菔老残游记溜号理至沦滔鸣葭脑瓜仁拿搪钮孔七辰气盛弃天下肜日睿略如一深壑拾芥思致随龙素颜提倡廷质土电影诬托诡挂献纳司贤妻良母枭呼销殻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