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守的意思、距守的詳細解釋
距守的解釋
抵禦守衛。距,通“ 拒 ”。《新五代史·雜傳六·丁會》:“遣 會 别攻 宿州 ,刺史 張筠 閉城距守。”《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六年》:“ 夏 人圍 蘭州 ,數十萬衆奄至,已據兩關, 李浩 閉城距守。”
詞語分解
- 距的解釋 距 ù 相隔的空間和時間:相距數裡。距離。行(俷 )距。株距。差(?)距。 雄雞爪子後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古同“拒”,抵抗。 古同“巨”,大。 古同“讵”,豈。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專業解析
距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事防禦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指憑借險要地形或工事進行抵抗和守衛。該詞由“距”和“守”兩個語素構成:
-
“距”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雄雞、雉等禽類跖骨後上方突出的尖硬部分(形似腳趾),即“雞距”。此義可見于《說文解字》:“距,雞距也。”。
- 引申為“抵抗”、“抗拒”、“抵禦”。在這個意義上,“距”常與表示防禦、守衛的動詞如“守”、“防”等連用,構成“距守”、“距防”等詞,強調利用地形或工事進行積極的抵抗和防禦。
-
“守”的含義:
- 本義指“守衛”、“防守”、“保衛”。《說文解字》:“守,守官也。從宀從寸。宀,交覆深屋也。寸,法度也。”引申為“看守”、“把守”、“遵守”等義。在軍事語境中,“守”特指占據并保衛某個地方。
-
“距守”的合成義:
- 将“距”(抵抗)與“守”(守衛)結合,“距守”一詞強調的是在守衛過程中進行抵抗、拒敵于外的行動。它通常指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如關隘、城池、險要之處)或預先構築的防禦工事進行堅守和抵抗。
- 其核心在于憑借地利進行防禦性的抵抗,而非主動出擊。例如,《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記載:“單于聞漢軍至,大驚,悉将婦人重器徙餘吾水東北,止餘吾水旁,去龍城五六百裡,距守險隘。” 這裡的“距守險隘”就是指匈奴單于退守到險要的關隘進行抵抗。
“距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軍事描述中。其準确含義是:利用險要的地形或防禦設施,進行抵抗和守衛,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它體現了依托地利進行積極防禦的軍事策略。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對“距”的解釋(可參考權威線上字典如漢典網 zdic.net 或國學大師網 guoxuedashi.com 的相關條目)。
-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的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距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指抵禦守衛,其中“距”為通假字,通“拒”(抵抗、抵禦)。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閉城堅守、抵抗外敵的場景,例如《新五代史》記載:“刺史張筠閉城距守”。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軍事語境,強調被動防禦,如守城、據險抵抗。典型例句如《續資治通鑒》中“夏人圍蘭州……李浩閉城距守”,體現以城池為屏障的防禦策略。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拒守、防禦、據守
- 反義詞:進攻、出擊、攻伐
-
延伸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其結構“距(拒)+守”直觀體現“抵抗并守衛”的雙重動作,常見搭配為“閉城距守”“據險距守”。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鑒》等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墳抱氣本白布标目鼈咳炳煜不成文法補天柱地操築陳勝赤腳漢大麥刀把子底墊敦盤督眎二郎作相餌術二項式定理方釳改抹龔行天罰過磅駭耳橫切後續畫墁渾博弧騎胡梯見禮挢誣濟理诳言苦不唧,苦不唧兒鲲鱗苦雨離訣龍襄魯達馬達面論密促攘擾熱乎乎如蹈湯火如獲至寶澀苦少奶神規柿膏兒室内樂受官廳收攤雙胞胎宿羽頹隴文心雕龍黠詭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