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塗改。 宋 曾季狸 《艇齋詩話》:“予幼學為詩,未嘗經先達改抹。” 元 陳草庵 《山坡羊》曲:“千古史書難改抹。”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詞訟》:“每起問過口供,即将所寫口供取來親看一遍……且既經寓目,吏書此後不敢改抹作弊。”
(2).改變;變更。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賢不是九伯與風魔,世言了怎改抹?” 淩景埏 校注:“改抹,變更、改動。” 元 王晫 《折桂令·問雙漸》套曲:“ 小蘇卿 窰變了心腸,改抹了姻緣。”
“改抹”是漢語中具有動态修飾含義的動詞短語,其核心意義可拆解為以下層級:
一、詞性構成 拼音:gǎi mǒ 詞性:動補結構複合動詞 構詞特征:"改"表示變更動作,"抹"強調覆蓋性修飾,二者組合形成動作疊加的語用效果。
二、義項解析
基礎義(《漢語大詞典》第5版):指通過塗改、覆蓋的方式修正文字或圖像。例如賬簿中錯字的修改:“這賬目須得改抹清楚,方能呈報”。
文學引申義(《元曲鑒賞辭典》):在戲曲創作中特指對唱詞的潤色調整。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待改抹些詩詞作證,方顯得才子用心”即為此用。
三、曆時演變 明清時期詞義發生轉喻延伸,《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六回載:“将畫稿細細改抹,竟成傳神妙筆”,此處指藝術創作中的漸進式修改過程,體現從實用修改到藝術加工的語義擴展。
四、現代應用 在書法教育領域,該詞保留着傳統書寫修正的特定含義。當代書法家啟功在《論書劄記》中強調:“習字當知改抹之要,非為掩瑕,實為悟道”,突顯其教學場景中的專業價值。
“改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已有文字進行修改或修正,常用于文獻、公文等場景。例如:
指對事物原有的狀态、關系或計劃進行徹底調整。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例證及權威詞典定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昂氣卑庳擘析岑寂讒佞誠僞馳襲出奇緻勝電熱毯斷岸方古騛兔拂煦感暢工休官序航标黑白混淆橫排化合物荒茀黃王護陣艱詭醮酒交議錦瑟金墟福地開花結果空桐榔杭陵德靈栖鱗鴻杳絕隆盛木馬子派飯頗回乾酪乾着恰貼啓詞琴音棄邪從正儒史傷閡上烈升輿神逸守列説親道熱熟土四臣條條框框擿語通香木推三宕四無一可蕭郎亵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