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拒却 ”。
亦作“ 拒却 ”。拒绝;推却。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公始至, 恩 绣胸背,持刺上謁,公拒却之,然亦未遽诵言罪恩也。”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其门下生﹞愿有以为公寿,公固闭阁不与通。日召其故人饮酒,故人有稍稍言及者,益拒却之。” 叶圣陶 《倪焕之》三一:“如果实在不得空,今天来明天去也好,但拒却是不行的。”
“拒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拒绝、推却,常见于书面或文学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近义词
拒绝、推却、谢绝。
古籍例证
现代使用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或强调委婉拒绝的场景,如“拒却他人的馈赠”。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例句,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拒却(jù què)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拒绝、排斥、不接受等意思。该词由“拒”和“却”两个部分组成。
拒(jù)是一个独立的汉字,由“扌”(手)和“反”两个部首组成,拼音为jù。扌表示手的意义,反表示反对的意义,拼在一起表示用手阻止、拒绝。
却(què)也是一个独立的汉字,由“卩”和“去”两个部首组成,拼音为què。卩表示印信的形状,去表示走的意义,拼在一起表示拒绝、远离。
拒却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出现在《诗经·小雅·车骑》中,“藐藐昊天,予无恃之。拒则长庚,矢则宵迪。” 古代人们常用拒却来表示排斥、不接受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拒却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以拒却为例,其古时写法为“拒卻”。
一些包含拒却的例句:
1. 他拒却了我对他的邀请。
2. 公司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了拒却。
3. 她用坚定的眼神拒却了他的求婚。
通过拆分部首来组词,可以形成一些相关词语,例如:
拒绝、拒绝让步、拒绝承认、拒绝合作
与拒却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排斥、回绝、拒绝等。
与拒却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接受、欢迎、接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