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食品,後傳入内地。《太平禦覽》卷八五九引 晉 幹寶 《搜神記》:“羌煮貊炙,戎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來,中國尚之。”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羹臛法》:“羌煮法:好鹿頭,純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臠如兩指大。豬肉琢作臛,下蔥白,長二寸一虎口。細琢薑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許。下苦酒、鹽、豉適口。”
“羌煮”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羌族的一種傳統烹饪方式,後傳入中原地區,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例證。其核心特征與曆史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羌煮指将肉類(如鹿頭、豬肉)切塊後,搭配蔥、姜、橘皮等調料,用沸水煮熟食用的方法。這種烹饪方式源自羌族,東漢至魏晉時期逐漸被中原漢族接受,成為“胡食漢化”的代表之一。
曆史文獻記載
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羌煮貊炙,戎翟之食也;自太始以來,中國尚之。” 說明該飲食在晉代已流行于中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詳細記錄了做法:需将鹿頭煮熟切塊,豬肉剁碎熬湯,加入蔥白、姜末、橘皮、椒等調料,最後用苦酒(醋)、鹽、豆豉調味。
文化意義
羌煮的傳播反映了古代民族融合與飲食文化交流。其特點是保持食材原味,注重香料搭配,與中原“羹臛”類菜肴的精細加工形成對比,豐富了中華飲食體系。
《羌煮》是漢語詞彙,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羌》指的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而《煮》則表示烹饪、煮熟的意思。合在一起,《羌煮》的意思就是羌族所烹制的菜肴。
拆分部首:《羌》的部首是羊字旁,而《煮》的部首是火字旁。
拆分筆畫:《羌》總共有9畫,而《煮》總共有12畫。
《羌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羌族的食文化。羌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青海、甘肅等地區。羌族人民善于養殖、種植和烹饪,他們的菜肴以獨特的調味和風味而著稱。
繁體字的寫法為《羌煮》。
古時候的《羌煮》在字形上有所不同,但發音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不在此讨論範圍内。
1. 我曾經品嘗過正宗的羌煮,非常美味。
2. 這家餐廳專門供應羌煮和其他傳統羌族美食。
與《羌煮》相關的組詞舉例:
1. 羌煮館(指供應羌煮的餐廳)
2. 羌煮技藝(指羌族烹饪的獨特技巧)
3. 羌煮風味(指羌族菜肴特有的口味和風格)
與《羌煮》意義相近的詞語:
1. 羌菜(指以羌族特色為主的菜肴)
2. 羌族美食(指羌族傳統的食物)
3. 羌式烹饪(指羌族特有的烹饪方式)
與《羌煮》意義相反的詞語:
1. 生食(指未經烹饪的食物)
2. 生煮(指将食物放入冷水中煮熟)
3. 未烹饪(指未經加熱或處理的食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