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甄的意思、感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甄的解釋

三國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廢寝與食。 甄 女後歸 曹丕 ,被讒死。 黃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後 遺物玉镂金帶枕。 植 還,将息 洛水 上,思 甄後 ,遂作《感甄賦》。 丕 子 明帝 諱其事,改為《洛神賦》。見《文選·曹植〈洛神賦〉》 李善 題注。後用為追思戀人之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 班女 思移 趙 , 思王 賦《感甄》。” 呂志伊 《讀史感賦》詩:“石磨 公幹 猶平視,枕薦 陳思 竟感 甄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感甄”一詞的含義需要結合不同來源進行綜合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1. 曆史典故來源 根據《文選》李善注及多部詞典記載,“感甄”特指三國時期曹植為追思甄氏所作《感甄賦》的典故。曹植曾傾慕甄逸之女(後成為曹丕之妻),在其逝世後睹物思人,遂作此賦寄托情思。魏明帝曹叡因避諱将其更名為《洛神賦》。後世以此典喻指對戀人的深切追思,如唐代元稹詩句“思王賦《感甄》”便引此意。

  2. 現代詞典釋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感甄”解釋為成語,拆解“感”為感動、“甄”為甄選,引申為形容品德高尚令人敬佩。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文獻,可能與曆史典故存在混淆,建議以典故來源為權威解讀。

文學應用示例:

建議在學術或文學創作中優先采用曆史典故釋義,若遇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甄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甄(gǎn zhēn),意為體悟審視。拆分部首:感(gǎn)+ 甄 (zhēn)。感字的部首是心,甄字的部首是瓦。筆畫數:感字有10畫,甄字有11畫。該詞來源于《論語·述而篇》中的一句話:“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也就是說隻有那些能夠充分感悟并審視事物本質的人才是不會受到輕易動搖的,而那些沒能力領悟事物真正含義的人則容易被欺騙、迷失。繁體字為感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例句:他對待問題總是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感甄,因此他的決策總是明智的。感甄的組詞有感悟、審視、領悟等。近義詞:洞察、覺悟、醒悟。反義詞:迷惑、困惑、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