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材鋸後,面上出現的細毛似的木絲。 魯迅 《野草·死後》:“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實太毛糙,簡直毫沒有加過一點修刮,鋸絨還是毛毿毿的。”
“鋸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本義
指木材被鋸開後表面産生的細碎木絲,呈現絨毛狀。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魯迅在《野草·死後》中描述棺材内壁時寫道:“鋸絨還是毛毿毿的”,用“鋸絨”形容未修整的粗糙木茬。
引申義
根據高權威性詞典解釋,“鋸絨”也可作為成語(jù róng),比喻事物表面粗糙不平、不光滑的狀态。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意象均圍繞“粗糙感”展開,既包含物理觸感,也可用于抽象描述(如作品細節處理不完善)。
鋸絨是指由于使用鋸子鋸木材或其他物品造成的細小纖維狀物質。當木材或物體被鋸子切割時,鋸齒會削下一層薄薄的纖維,這些纖維就是鋸絨。
鋸絨的部首是金字旁,總共有14個筆畫。
“鋸絨”一詞最早見于北宋孫應時所著《析津志》:“七月亦有雨,尺丈至數尺。”明代張自同的《廣東通志·農第十九·農政八》中有“查限竹木及鋸絨稅,複行船艛造辦稅”之文。可以看出,鋸絨一詞最早是用來指代纖維狀的木屑。
鋸絨的繁體字為「鋸絨」。
在古時候,鋸絨的漢字寫作「鋸絨」。這種寫法較為繁瑣,但意思與現代的「鋸絨」相同。
1. 他用鋸子鋸木頭時,鋸絨飛揚。
2. 清潔工将鋸絨掃進了垃圾袋。
鋸絨的組詞:
1. 鋸木絨
2. 鋸屑
3. 絨屑
4. 木屑
近義詞和同義詞:鋸屑、木屑、木末等。
反義詞:整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