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告,通告。辯,通“ 徧 ”。《禮記·内則》:“遂左還授師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妻遂適寝。” 陸德明 釋文:“辯音遍。”
“辯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遍告、通告,其中“辯”是“徧”(即“遍”的異體字)的通假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辯告”指廣泛告知或通告,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禮記·内則》中記載:“師辯告諸婦、諸母名”,意為師者将信息全面傳達給相關女性成員。
字形與通假關系
古籍用例
除《禮記》外,漢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注釋:“辯音遍”,進一步明确了通假關系。唐代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也提到類似用法,如“班告,布告也”(注:此處“辨告”與“辯告”存在字形差異,需注意區分)。
常見混淆
“辯告”是古代通假用法的典型例子,理解時應結合上下文,避免與字形相近的“辨告”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或漢唐學者的注釋文獻。
辯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辯”和“告”組成。下面将分别對其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辯”字的部首是“辛”,表示辛勤勞動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辛字自身的六畫。
“告”字的部首是“口”,表示口的形狀。它的筆畫數是告字自身的七畫。
辯告這個詞是由兩個動詞合并而成的,意為“辯論證明”或“陳述指控”。即通過辯論或陳述來證明或指控某個問題或事實。
在繁體中,辯告的寫法為「辯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辯告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差異。例如,辯可以寫成“辧”或“變”,而告可以寫成“誥”或“訴”。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律師正在法庭上辯告辯護。
2. 被告人在庭審中辯告自己的無罪。
3. 我們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來辯告他的錯誤行為。
一些近義詞包括:辯駁、論證、斥責。
一些反義詞包括:證明、确認、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