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禘的意思、嘗禘的詳細解釋
嘗禘的解釋
《國語·魯語上》:“先臣 惠伯 以命於司裡,嘗、禘、蒸、享之所緻君胙者有數矣”。 韋昭 注:“秋祭曰嘗,夏祭曰禘,冬祭曰蒸,春祭曰享”。後因以“嘗禘”泛指祭祀。 宋 蘇轍 《西掖告詞·李清臣三代妻·曾祖母周氏》:“珪璋之行著于族人,蘋藻之恭竭于嘗禘。”
詞語分解
- 嘗的解釋 嘗 (嘗) á 辨别滋味:嘗食。嘗新(吃新收獲的谷物或應時的果品)。嘗鮮。品嘗。卧薪嘗膽。 試,試探:嘗試。嘗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曆:嘗受。備嘗艱苦。 曾經:未嘗。何嘗。 筆畫數:; 部首:小
- 禘的解釋 禘 ì 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裡對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古代宗廟四季祭祀之一。 細察:“觀者禘心。”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嘗禘”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引用及演變過程分層次解析:
一、核心釋義
“嘗禘”原指兩種祭祀活動:
- 嘗:秋祭(、4、5均引《國語·魯語上》韋昭注“秋祭曰嘗”)。
- 禘:夏祭(、4、5引韋昭注“夏祭曰禘”)。
後泛指四季祭祀(、4、5)。
二、文獻溯源
- 《國語·魯語上》記載:“嘗、禘、蒸、享之所緻君胙者有數矣”,韋昭注明确四季祭祀名稱(、3、4、5)。
- 宋代蘇轍《西掖告詞》用“嘗禘”代指祭祀()。
三、字義延伸
- 嘗:本義為“品嘗”,引申為“經曆、試探”(、8、9)。
- 禘:專指夏祭,後成為祭祀通稱(、4)。
四、現代用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嘗禘”引申為“嘗試新事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基于“嘗”的引申義産生的現代聯想,需結合語境判斷。
“嘗禘”在古籍中特指春秋時期的祭祀制度,現代語境下若用于比喻“嘗試”,需注意其非原始含義。建議查閱《國語》《周禮》等文獻獲取更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1(h2标籤):《嘗禘》的意思
嘗禘是一個成語,意為經曆過祭祀儀式,即祭祀神靈。下面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bushou)是指構成一個漢字的組成部分。嘗(cháng)這個字的部首是尢,禘(dì)這個字的部首是示。
筆畫(bihua)是指書寫一個漢字所需的筆畫的數量。嘗這個字有9畫,禘這個字有13畫。
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一下嘗禘這個詞的來源。
嘗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會定期舉行祭祀儀式,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求保佑。而嘗禘則意味着親自經曆了這個祭祀儀式。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嘗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繁體字中,嘗寫作嚐,禘寫作祭禘。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嘗寫作尙,禘寫作祭禘。稱呼也有所不同,嘗被稱為“爰”,禘被稱為“豸釆”。
最後我們來看一些關于嘗禘的例句。
例句1:他在成年之後嘗禘了祖先的厚愛。
例句2:我們應該嘗禘傳統節日的習俗。
除了嘗禘,還可以組詞,例如嘗祭、禘享等。
近義詞可以是祭祀。
反義詞可以是忽視。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請記得使用h标籤為每個段落增加合適的标題,使用p标籤為内容進行排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