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通河道。《書·舜典》:“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 傳:“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 清 齊翀 《磁州見水田》詩:“其政非有二,《禹貢》紀濬川。”
“浚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浚川(拼音:jùn chuān)指疏通河道,強調通過挖掘、清理等方式使河流暢通。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記載:“封十有二山,濬川”,其中“濬”為“浚”的異體字,孔穎達注釋為“深之使通利”,即通過加深河道實現水利功能。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例如描述古代水利工程或借古喻今的治理策略,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浚”的字形演變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水利史專著。
浚川(jùn chuān),意為清理河道或疏導河水。
浚川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氵”和“圥、川”,其中,“氵”是水的部首,“圥”是一個漢字,讀音為“lù”,其筆畫為3,表示人的腳部形象,“川”是河流的意思,讀音為“chuān”,其筆畫為3,表示山川的形象。
浚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和《史記》等古代文獻,用以描述古時清理河道或疏導河水的活動。在現代漢語中,浚川一詞主要用于修建工程、河道疏浚等方面的描述。
浚川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濬川」。
在古時候,浚川的漢字寫法較為簡單,為“浚巛”。這種寫法是在先秦時期的戰國時代發展起來的,到了秦漢時期開始減少使用,逐漸演變成當今的寫法。
以下是浚川的一些例句:
與浚川相關的組詞有:浚水、浚渠、浚江。
與浚川意思相近的詞有:疏浚、清河、疏通。
與浚川意思相反的詞有:淤塞、阻塞、堵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