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钧衡的意思、钧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钧衡的解释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 亮 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宋 范仲淹 《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 孙钦善 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钧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词典和文学作品中仍有重要地位。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钧衡”原指秤锤(钧)和秤杆(衡),合起来表示衡量重量的工具,引申为权衡、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平衡性。在古汉语中,它常比喻重要的职位或责任,特指宰相或重臣的职责,因为他们需要权衡国家大事,确保公正与稳定。例如,在历史文献中,“钧衡”多用于形容位高权重、决策关键的人物。

从词源学角度,“钧”本义为古代重量单位(约30斤),象征重要和关键;“衡”则指秤杆,代表平衡和公正。因此,“钧衡”融合了“权重”与“平衡”的双重含义,强调在决策中需兼顾公平与权威。根据《辞海》补充,该词在唐宋时期尤为常见,如杜甫的诗句中就曾以“钧衡”喻指宰相的职责,体现了其文化深度。

在现代汉语中,“钧衡”虽不常用,但仍在成语或书面语中出现,用于形容关键决策者或重大事件的权衡过程。例如,在描述企业高管或政策制定者时,可借“钧衡”强调其责任重大。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些权威词典提供了详实的释义,确保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钧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源自古代文献,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该词常用于形容国家重要事务或治理职责,如唐代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提到“幼有钧衡之略”,即指王勃年少时已具备承担国家重任的谋略。

  2. 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多用于指代宰相、重臣等身居要职的人物。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专掌钧衡”,即表达自己肩负国家军政大权的责任。

  3. 比喻平衡公正
    唐代高适诗句“钧衡持国柄”中,“钧衡”引申为治国需保持公平与权衡。


二、出处与用法


三、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等)。

别人正在浏览...

抱牍背毁比迸避害蔽亏笔录瑸斒嘲啾喘乏传奉蠢堆堆刺篷辏队蛋羹丹砂诀得失荣枯调平跌风低光荷低热冻裂废慢分明共贯同条贵获红冰黄冠野服监閟江宁墐泥口宣狂傲牢犴老来俏丽组明盲木作内宝钞局旁委畔散帊首前马七级芙蓉亲宾趋走商屯生灵涂炭守戍恕矜宿恨宿债跳出调级铜螭头白乌网坛芜荒小叔写意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