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伛偻。踽,通“ 傴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旁行踽僂,又疥且痔。” 李善 注:“踽僂,傴僂也。”
“踽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ǔ lǚ,其含义可结合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本义:指身体弯曲、驼背的状态,与“伛偻”(yǔ lǚ)意义相近。
古籍用法:多用于形容因年老、疾病或疲劳导致的体态弯曲,常见于古文或书面语中。
与“伛偻”的关系:
与“佝偻”的区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如“褴褛”“伛偻”等)的区别,可参考来源网页。
《踽偻》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个人行走时身体呈现前倾、弯曲的状态或姿态。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行走时姿态不端正、缺乏自信或精神不振。
《踽偻》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踽”部的部首是“足”(走字旁),笔画数是11;“偻”部的部首是“人”(亻),笔画数是13。
《踽偻》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战国策·魏策》这本书中。它形容一个人走路时身体前倾、弯曲的状态。
《踽偻》的繁体字为「踽僂」,字形上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踽偻」分别有不同的写法。例如,「踽」可以写作「踞」或「距」,而「偻」可以写作「僂」或「侣」。这些写法都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一路踽踽而行,似乎背负着世界的重担。
2. 看到他的踽偻身影,我知道他今天一定遇到了困难。
3. 他的踽偻姿态表明他缺乏自信。
1. 踽踽独行:形容一个人孤独、寂寞地行走。
2. 踽踽凉凉:形容一个人孤独、冷清的境况。
3. 背负踽踽:形容一个人承担着重担、孤独地前行。
1. 弯腰驼背
2. 笼着身子
3. 弯腰垂头
1. 挺胸抬头
2. 笔直行走
3. 昂首阔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