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仇的意思、九世仇的詳細解釋
九世仇的解釋
春秋 時, 齊哀公 遭 紀侯 誣害,為 周 天子所烹,至 襄公 曆九世始複遠祖之仇,滅 紀國 。見《公羊傳·莊公四年》。《漢書·匈奴傳上》:“昔 齊襄公 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後因以“九世仇”喻君國累世深仇。 宋 陸遊 《縱筆》詩:“會須瀝血書封事,請報天家九世仇!” 甯調元 《感懷》詩:“復九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劍奠金甌。”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男兒不能提三尺劍,報九世仇……人間何世,蓋仰天長慟而不能已。”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世仇的解釋 ∶世世代代有仇的人或家族世仇不報,決不罷休 ∶世代的仇怨他是我們家族的世仇詳細解釋.與世為仇;不入時。 唐 黃滔 《出關言懷》詩:“詩苦無人愛,言公是世仇。”.同“ 世讎 ”。 清 劉獻廷 《廣
專業解析
“九世仇”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世代累積、曆時久遠的深仇大恨。它特指仇恨延續了九代之久,強調仇恨之深、時間之長和難以化解。
詳細解釋如下:
-
字面與曆史典故來源:
- “九世”指九代人,形容時間跨度極長。
- “仇”指仇恨、冤仇。
- 該成語直接來源于《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的著名曆史事件: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為報其先祖齊哀公被紀國國君陷害并遭周天子烹殺之仇,出兵滅掉了紀國。據《公羊傳》記載,從齊哀公到齊襄公,齊國與紀國的仇恨正好延續了九代君主(哀公、胡公、獻公、武公、厲公、文公、成公、莊公、僖公),故稱“九世之仇”或“九世仇”。
-
引申含義:
- 深仇大恨: 形容仇恨極其深刻,根深蒂固。
- 曆時久遠: 強調仇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經過漫長歲月積累下來的。
- 難以化解: 暗示因時間久遠、仇恨深重,和解或化解變得異常困難。
- 複仇的正當性(古義): 在古代語境下,特别是依據《公羊傳》所闡釋的“大複仇”思想,這種世代相傳的深仇大恨被認為有理由、甚至有義務去報複(如齊襄公滅紀)。但在現代語境下,更側重于描述仇恨本身的性質,而非鼓勵複仇。
-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九世仇”主要用作名詞性短語,用來比喻或形容那些積怨極深、世代相傳、難以消解的仇恨或矛盾。它常用于描述國家、民族、家族或團體之間長期存在的敵對關系或曆史積怨。其感情色彩強烈,帶有沉重感和曆史滄桑感。
權威性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對“九世仇”有明确收錄和釋義,通常會引用《公羊傳》作為書證。這是漢語詞彙釋義的權威工具書之一。
- 《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 該成語最原始、最權威的文獻出處,記載了“九世猶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的論述和齊襄公滅紀的史實。
- 《史記·齊太公世家》: 司馬遷在記載齊襄公滅紀事件時,也提及了“哀公時,紀侯谮之周,周烹哀公”這一仇恨的起源,為理解“九世仇”的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史料。
- 《古代漢語詞典》或《成語大詞典》: 這類專門詞典會詳細解釋成語的出處、本義和引申義,是理解其含義的可靠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九世仇”是中國古代曆史典故衍生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
詞源與典故
源自春秋時期齊國與紀國的世仇。齊哀公因紀侯誣告被周天子處死,曆經九代君主後,齊襄公滅紀國複仇(《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漢書》稱“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意指儒家經典認可這種跨越世代的正統複仇行為。
-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特指齊襄公為祖先複仇滅紀國的曆史事件。
- 引申義:比喻國家或家族積累多代的深仇大恨,強調仇恨的持久性與不共戴天。
-
文化影響
儒家将其視為“大義”象征,如宋代陸遊在《縱筆》中寫道“請報天家九世仇”,表達收複中原的決心。近代革命者(如柳亞子)也借此詞宣揚推翻清廷、恢複漢室。
相關概念辨析
- “九世之仇”:與“九世仇”同源,出自《公羊傳》,後泛指曆時久遠、難以化解的仇恨,如現代用于形容中東地區的長期沖突。
- 與“百世仇”區别:《公羊傳》提到“雖百世可也”,但“九世仇”更強調實際曆史案例,而非虛指。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曆史或政治語境,如描述民族仇恨、曆史遺留矛盾等。需注意其強烈的複仇色彩,現代使用常帶有批判或警示意味。
别人正在浏覽...
成公誠惶誠懼臣官澄瑩持疑詞不逮理搭班兒電導底工負羸狗口裡吐不出象牙犷橫鼓作橫屍皇僚渾蓋交叉火力積塵浄福經明行修金觞舊匹卷舌吞聲濬發刻覈列錢莅止籠蔥竹隆向胪唱篾絲暮夜金難說話攀輪萍蹤喬裝打扮氣充志驕青符勤工儉學囚鏁啟隙熱腸商較單雄事業單位手不乾淨書刊號嗣子肅森踏浪停穩團案圖經亡地畏難祫嘗纖绮铦襲邪轍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