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于行步,举步维艰。《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跼鑣轡之牵制” 唐 李善 注:“《字林》曰:‘跼踡,行不申也。’” 清 陶誉相 《灵璧查灾》诗:“回头见痡僕,泥淖悲跼踡。”
“跼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由“跼”和“踡”两个同义字复合而成,均表示身体蜷缩、无法舒展的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单字释义
组合含义
两字连用构成叠词,强调身体或心理受压抑、无法伸展的状态。既可描述因寒冷、恐惧导致的肢体蜷缩(如“冻得跼踡成一团”),也可比喻处境困顿、精神受束缚(如“跼踡于世俗之规”)。
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现代汉语更常用“蜷缩”“蜷曲”等替代。例如《楚辞·九思》中“蹇跼兮寒局数”,即以“跼”表达困顿蜷缩之意。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字形演变,可查阅《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工具书。
《跼踡》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六笔组成。
它的部首是“足”(zú),表示与脚有关的字。在这个字中,足部是主导部分。
根据汉字拆分的原则,我们可以将《跼踡》拆分为“走”(zǒu)和“足”(zú),分别表示行走和脚的意思。
《跼踡》这个词来源于古文,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中。它的意思是跳跃行走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动物等在地上快速移动的姿态。
在繁体字中,《跼踡》的写法保持不变。不过,在古代汉字中,它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跼踡》用法的例句:
1. 他的步伐轻盈而灵活,像一只猞猁在沙漠中跼踡。
2. 小兔子在草丛间跼踡着追逐。
组词:跼踡舞(形容舞蹈动作轻盈、灵活)。
近义词:蹦蹦跳跳(形容跳跃跃动的样子)。
反义词:沉闷(形容动作迟缓、不灵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