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鼈臑的意思、鼈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鼈臑的解釋

指三角錐體。《九章算術·商功》:“斜解立方,得兩壍堵。斜解壍堵,其一為陽馬,一為鼈臑。陽馬居二,鼈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兩鼈臑三而一,驗之以棊,其形露矣。” 劉徽 注:“此術臑者,背節也,或曰半陽馬,其形有似鼈肘,故以名雲。中破陽馬,得兩鼈臑,鼈臑之起數,數同而實據半,故雲六而一即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鼈臑”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現通常寫作“鼈臑”(biē nào),最早見于《九章算術》等數學典籍,指一種特殊的幾何形體。從漢字結構分析,“鼈”為爬行動物鼈的象形字,“臑”從“肉”部,意為牲畜的前肢,合稱借喻為三角錐狀的立體結構。

這一術語在《九章算術·商功》中定義為:“鼈臑,一面有鼈甲,三面皆勾股形”,即底面為直角三角形、側面由三個直角三角形圍成的錐體。其體積公式為:

$$

V = frac{1}{6} times a times b times c

$$

其中$a$、$b$為底面直角邊,$c$為垂直高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立體分割思想。

現代漢語中,“鼈臑”已罕用于日常語境,主要作為數學史研究術語。例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對其定義及曆史應用有詳細考據(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公開學術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鼈臑”(biē nào)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字面含義

  1. 鼈:即“鼈”,指水生爬行動物甲魚,背部有硬殼。
  2. 臑:古文中指動物的前肢或人的上肢(如手臂)。
    • 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鼈的前肢”,但實際應用中這一含義極少使用。

二、古代數學術語

鼈臑是中國傳統數學(如《九章算術》)中的幾何概念,特指一種四面體:

  1. 定義:四個面均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錐,形似鼈的肢體,故得名。
  2. 性質:
    • 由三個兩兩垂直的平面相交形成。
    • 體積公式為:
      $$ V = frac{1}{6} times a times b times c $$
      (其中(a, b, c)為三個垂直棱的長度)
  3. 關聯概念:
    • 常與“陽馬”(直角四棱錐)并提,兩者組合可分解複雜立體。

三、現代應用

該詞已基本退出日常語言,主要用于研究中國古代數學史或文獻考據時提及。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九章算術·商功》篇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能百俐剝皮抽筋卑遜邊撩不戢測管讒路誠齋體成周崇墉百雉出亡麤粉大厎等科貂珥法後王供銷社花钗緩帶輕裘火冒三尺駕車謇烈簡碼燋黃佳日結草蟲姬漢錦颿稽停卷勇科頭徒跣寬平款塞立教領家的墓庭抛車庖羞朋頭其應若響區宇柔豔少商試花受節霜花霜文噝溜歲夕通辦頭搭枉訪踠踠卧牀吾土香檨缃舃憸滑蕭曹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