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節的意思、受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節的解釋

指時令交替。 唐 王勃 《秋夜長》詩:“北風受節雁南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唐 李嘉祐 《九日送人》詩:“受節人逾老,驚寒菊半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受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時令交替(主流含義)

讀音:shòu jié
來源:該含義源自古代詩文,常見于唐代文學作品中。例如:


二、節儉美德(較少見)

讀音:shòu jié
解釋:由“受”(接受)和“節”(節儉)組成,表示接受并踐行節約、儉樸的生活方式。
例句:如“為許多受害于一胎化政策的家庭禱告,2002年中國近三百萬婦女接受節育手術”(此處“受節”為引申用法)。


使用注意

  1. 語境區分:在文學作品中多指“時令交替”,而“節儉”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2. 權威參考: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注解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受節

受節是一個形容詞詞組,形容一個人或事物遵守節操、守紀律的意思。當一個人或事物受到外界的誘惑或幹擾時,能夠堅守原則、不輕易妥協,表現出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意志。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字母部首:又部 - 筆畫數:16畫

來源: - “受節”這個詞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在中國的古代史上,人們會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或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在這些儀式中,參與者必須遵循特定的禮儀和規定,不得有絲毫閃失。因此,那些能夠恪守規定并表現出高度敬意的人就被稱為“受節之人”。後來,“受節”這個詞擴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堅守原則、不輕易動搖的情況。 -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受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武将。在古代戰争中,武将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需要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為敵人的謀略所動搖。那些能夠堅守陣地的武将就被稱為“受節之将”,後來也就引申為“受節”這個詞。

繁體字:受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受節”可寫作“受禊”、“受節”。其中,“節”是指節日,有指祭祀儀式的含義;“禊”則是指一種古代的洗禮儀式,一般是在特定的時刻舉行,以求清除身上的罪孽和雜念。

例句: - 他是一個受節的青年,從不參與任何犯法活動。 - 她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了極強的受節精神。

組詞: - 守節、節操、節制、遵節。

近義詞: - 守紀律、守規矩、堅守原則。

反義詞: - 違節、失節、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