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木筏 ”。《宋史·蘇轼傳》:“ 岐 下歲輸 南山 木栰,自 渭 入 河 ,經 砥柱 之險。”
“木栰”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ù fá,其核心含義與“木筏”相同,指用長木料捆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構與用途
木栰由多根木材或竹材通過繩索、藤條等固定在一起,形成平面結構,主要用于水路運輸或渡河。古代文獻如《宋史·蘇轼傳》提到“岐下歲輸南山木栰,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說明其常用于險要河流的木材運輸。
曆史背景
木栰作為簡易船隻的替代品,在缺乏大型船舶技術的地區尤為常見,尤其在山區或急流環境中,是古代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
字形與異寫
“栰”是“筏”的異體字,兩者意義相通,均指水上浮具。現代漢語中“木筏”更為常用,而“木栰”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總結來看,“木栰”是古代對木筏的另一種表述,強調其材質(木)與功能(渡水運輸),具有明确的曆史和實用背景。
《木栰》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由木材制成的樹樁。
這個詞的部首是木字旁,總共有8個筆畫。
《木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用于描述人們使用樹木制作的樹樁。
繁體字“木栰”保留了原始形态,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木栰》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1. 陶瓷制造商将木栰用于瓷器燒制過程中的烤爐。
2. 我看到公園裡有一些被雕刻成動物形狀的木栰。
1. 木闆:木材經過刨削後形成的扁平長條。
2. 樹樁:樹木被鋸斷後留在地面上的部分。
3. 木料:指來自樹木的木材。
1. 木樁:用于彙聚、支撐等用途的樹木制成的樁。
2. 木柱:用于構建建築物或支撐結構的樹木制成的柱子。
1. 石栰:由石材制成的樹樁。
2. 鋼栰:由鋼鐵制成的樹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