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栰的意思、木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栰的解釋

同“ 木筏 ”。《宋史·蘇轼傳》:“ 岐 下歲輸 南山 木栰,自 渭 入 河 ,經 砥柱 之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栰(mù f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指用木材捆紮而成的簡易渡水工具,即木筏。以下從釋義、古籍用例及現代延伸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木:指木材、樹木,強調材質來源。
    • 栰:同“筏”,《說文解字》釋為“編木以渡也”,即用木材或竹材編成的浮具。

      綜合釋義:以原木或木闆捆紮而成的簡易水上交通工具,多見于古代渡河、運載物資的場景(《漢語大詞典》)。

  2. 功能特性

    木栰依靠木材浮力承載人或貨物,結構簡單,無動力裝置,需借助水流或人力劃動前行,常見于江河淺灘區域(《辭源》)。


二、古籍文獻用例

  1. 《漢書·鄧通傳》

    “(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後以棹船為郎。”

    顔師古注:“濯船,持栰行船也。”此處“栰”即指木筏類工具,用于漕運(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水經注·江水》

    記載長江上遊險灘處“行者乘木栰而下”,描述商旅利用木筏通過湍急水道的情景(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三、現代延伸與權威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标注“栰”為“筏”的異體字,釋義為“水上行駛的竹木編排”,屬曆史詞條,現代漢語多用“筏”。

  2. 《中國航海史基礎文獻彙編》

    指出木栰是早期内河航運的重要工具,其形制演變反映古代造船技術的雛形(科學出版社)。


木栰作為古代渡水工具的專稱,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其釋義以《漢語大詞典》《辭源》為基礎,古籍用例印證實際功能,現代文獻則從技術史角度深化認知,共同構建權威解釋框架。

網絡擴展解釋

“木栰”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ù fá,其核心含義與“木筏”相同,指用長木料捆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結構與用途
    木栰由多根木材或竹材通過繩索、藤條等固定在一起,形成平面結構,主要用于水路運輸或渡河。古代文獻如《宋史·蘇轼傳》提到“岐下歲輸南山木栰,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說明其常用于險要河流的木材運輸。

  2. 曆史背景
    木栰作為簡易船隻的替代品,在缺乏大型船舶技術的地區尤為常見,尤其在山區或急流環境中,是古代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

  3. 字形與異寫
    “栰”是“筏”的異體字,兩者意義相通,均指水上浮具。現代漢語中“木筏”更為常用,而“木栰”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總結來看,“木栰”是古代對木筏的另一種表述,強調其材質(木)與功能(渡水運輸),具有明确的曆史和實用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阿上擺簸班軍編伍匾圓冰清玉潔岑寂朝婚逞勢晨妝從父兄打稽彈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德庇東非高原都莊番紅花枌檟福酒高穹管鉗海甸何辜虹橋後方花鎗監決箭室蛟鰐節節敗退孑然攫鸷寇氛梱心藍蒌臉孤拐遼患秘曆蹑踵你每盼接青綠容庇上頭深谿識辨食蛇鼠私德絲籠松贊幹布肅隊逃敗天長觀鐵馬衛奉霞履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