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僮幹的意思、僮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僮幹的解釋

原指奴仆和卑官。 南北朝 時多泛指服雜役的低級胥吏。《宋書·張暢傳》:“若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幹來。”參閱《通典·職官十七》、 彭神保 《僮幹釋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僮幹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官府中從事雜役的低級吏員或仆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與組合詞義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本義:指未成年的仆人(《說文解字》:“僮,未冠也”),後泛指仆役。
    • 引申義:在漢唐文獻中常指官府或貴族家中的年輕侍從、雜役人員。
    • 本義:原指盾牌(《爾雅·釋器》:“幹,扞也”),引申為“主幹”“辦事”之意。
    • 職官語境:古代官府中“幹”指具體辦事的吏員,如“幹吏”“幹佐”。

二、組合詞義

僮幹即“僮”與“幹”的複合詞,特指:

例證:

《後漢書·百官志》載郡守屬官有“從史五人,書佐十人,僮幹四人”,其中“僮幹”即負責日常雜務的仆役。

《通典·職官典》提及唐代州府配置“僮幹”協助處理庶務,屬非編制内的差遣人員。


三、詞義演變


權威參考文獻

  1. 《後漢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通典·職官典》(杜佑撰,王文錦點校,中華書局)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僮幹”詞條釋義。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采用紙質權威版本,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僮幹”是南北朝時期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演變可歸納如下:

  1. 基本詞義
    拼音為tóng gàn(注音:ㄊㄨㄥˊ ㄍㄢˋ),原指奴仆與低級官吏,後演變為服雜役的底層胥吏。該詞結合了“僮”(未成年的仆役)和“幹”(辦事人員)的複合含義。

  2. 曆史語境與用法
    主要用于南北朝時期,常見于官方文書或史籍。例如《宋書·張暢傳》記載:“若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幹來”,表明僮幹是可供差遣的底層人員,可能承擔傳遞文書、處理雜務等職責。

  3. 延伸考據
    學者彭神保在《僮幹釋疑》中對其身份進行過辨析,認為這類人員介于“吏”與“役”之間,屬于官府中未入流的小吏。此外,《通典·職官十七》也提及相關職級劃分。

  4. 注意點

    • 現代語境中,“僮”已簡化為“童”,而“僮幹”作為曆史詞彙僅存于文獻。
    • 壯族舊稱“僮族”中的“僮”與此處含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書》《通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彭神保的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曹魏成年古代大均大吝當啷打破常規隄工第賞多緒獨學風和日麗蜂狂浮囊國亂古文字學邗江合爪奂奂寰宇漸涵兼收博采見異吉呵德津卒巨頭炕沿空闊蘭陵王略獲冷酷無情邁勳麥舟磨晻叛國蟠虺紋清品企足矯首趣勢髯公日和風暖軟披披山檻聖君賢相聲量神慮使心作幸首施束身自愛松雲素卷佻詭貼靠題破秃節瓦爐晩帆枉人顯昭